引言:
在斫琴师梵戈眼中,古琴有各种形态、各种个性、各种音调,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聆听。只有当心、手、木料与时间融合为一时,作品才能清脆悦耳,流转舒缓。
晨起沏一壶热茶,看一会儿书,打一会儿坐,再而去工作室忙一天,除非有访客,否则日子就是在锯、刨、挖、锉及反复的试音调整、听音审辨中度过。这便是京城斫琴师梵戈一天的日常。
受父亲的影响,梵戈在幼时便与古琴结缘,初听琴声,袅袅琴音让他格外欢喜,于是,在求学,一点点成长中,古琴渐渐成为他的一生的陪伴。
潜心研究古琴斫制近二十年,一块不起眼的木头,在梵戈手里变得很神奇,“当、当当”轻敲两三下,看似普通的木头竟发出通透而悠扬的声音,久久不绝于耳。一张半成品古琴,架在琴绷上,手指轻轻一拨琴弦,纯净、和谐、饱满的琴音从琴头“滑”到琴尾,来来去去,久久不歇。“琴弦所传递的能量在琴体各振动区域间的有序、充分的传递是一件乐器发出美妙乐音的根本”,梵戈谈起自己的制作理论时,眼睛里闪动着异样的神采。只有近距离欣赏古琴,才能理解古人所说的“余音,绕梁三日”到底是怎样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细细闻上去,古琴的木料中还散发出一股不浓但却沁人肺腑的香气。
【关于木料】
制琴的木料一定要精挑细选,有时候,甚至一整片森林中,也不一定有一棵适合制琴的。
一般制琴者认为松木不是好的琴材,松木制琴的难度很高,技术上稍有差池则难以出还算过得去的声音,而杉木的制作难度低得多,从而多数制作者喜欢用杉木。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并不然。几年前,在梵戈去收一批汉代木料之前,已经有数拨琴坊及制琴者去看过这批木料,但都惋惜松木不能制琴。而他听说这批料子是其最擅用的松木后,立马拍板让对方全数留下,紧而马上赶过去收料。这批料子的数量很多,以梵戈个人的制作数量而言,此生也完全用不完。但他却想把这么多木料花费巨大的成本和精力保存下来,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使用。他说如果不把它们保存下来,可能就会沦为茶桌、木椅等日常用具,不亚于暴殄天物,另外这种年份的老料,恐怕将来是很难有机会再遇到,也希望将来他的学生,甚至后人,在数十、数百年后仍然能有好的材料使用,这是福泽后人,薪火相传的一种责任。
即便带回工作室的木料,也都不能马上使用,还要再等上3-5年的时间,木料的形态才会逐渐稳定。梵戈常说,时间,才是最伟大的斫琴师。
【关于制作】
随着古琴的没落,国内已经很难找到制作古琴的工具,所以梵戈常常自己寻找、改制。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琴和瑟交相辉映,奏出悦耳之音。诗中提到的古琴,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此次,《匠心》栏目组带你走进古琴世界,感受无弦之音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