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机器做得就比人工好。”杜伟生说,鉴别纸张的成分,以前的师傅就靠手摸,是麻纸、竹纸还是混料纸,一摸便知,但这个手艺没个十年八年是学不出来了,即便是学出来了,也有摸错的时候。
而现在有了显微镜,把书放在显微镜下,一下子就能鉴别纸张的成分,再厉害的修复师也比不过显微镜,这就是“高科技”的好处。
脱酸生产线日处理书籍360册
另一个可以让高技术大显身手的地方,是解决“酸化”这样的全球性古籍保护难题。
“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纸张强度的主要来源。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很容易发生水解,这就会使纸张老化。”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古籍保护实验室负责人田周玲介绍,木材、竹子、稻草等造纸原料,有的本身就是酸性物质,有的则通过长期的氧化、水解产生酸性物质,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更加速了纸张的酸化。现在,纸张酸化已经成为影响文献保存的世界性问题,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图书都受到酸化的威胁。
如何针对我国文献特点进行快速、有效、大批量的脱酸,成为图书馆界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国家图书馆下设的古籍保护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大量调研工作基础上,对国外文献脱酸溶液、工艺路线和脱酸设备进行研究和改进,研制出无闪点、安全性更高的脱酸溶剂,以及小型一体化批量脱酸试验机,有效实现脱酸。
这台设备可以一次放入四五十本书,并通过导入溶液、浸泡摇摆、排出溶液、加热烘干,最终取出已脱酸的图书。据悉,一批书的脱酸时间大约在40分钟,加上烘干、前期准备等程序,大约需要两小时。一条脱酸生产线的脱酸处理量约为360册/日,年脱酸处理量在9万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