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带来划时代变革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
去年9月,国家图书馆向社会发布了“中华古籍资源库”,包括古籍善本影像共计10975部91467册,约占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总数的1/3。到2016年底,国家图书馆计划发布第二批6200余部善本古籍影像,至2017年底古籍善本影像发布数量将达到2.3万部。届时,国家图书馆超过80%的古籍善本可在网上免费阅览。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全国古籍品种的60%、版本的80%。“数字化是保护古籍最快、最经济的办法。一部书只有化身千百部书,才能保存下来。”
在图书馆界人士看来,数字化是古籍保护的有力手段。而在学术界人士看来,古籍数字化有效解决了保护与使用的矛盾。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沈乃文表示,现在回头来看历史,古籍有3次重要变化,一是汉晋时期,纸质书籍逐渐取代竹帛的地位;二是五代北宋以来,册印书籍逐渐取代手抄书;三是清末民初,机器印刷书籍取代手工雕版印刷。“这三次变化比较起来,原来的书籍逐渐让位于比较方便、高效的书籍形式。”
沈乃文表示,我们现在站在了再次变化的门槛上,这就是古籍数字化的快速到来。“我们所有单位、个人获取古籍资源的能力完全平等,这将会带来学术研究的整体突破。”
“毕竟古籍是珍贵文物,翻看的次数是有限的,不能我们这代人有的看,子孙后代没的看。数字化以后,读者就不必去图书馆,在家里就能上网查看了。”张志清说。
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表示,全国各级图书馆都应积极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尽快建成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让全社会共享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古籍资源是国家的、全民族的,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好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