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戈的每一床古琴,大致都要经过定形制、开料出胚、挖槽腹、刮灰打磨等16个阶段的流程,百余道工序方能完成制作。一把好琴的开工,首先便是定形、开板。按照设计好的模板勾画出琴的外廓,然后用曲线锯开板,这是整个过程唯一一个非手工的步骤。板型定好,就是制作琴面了,琴面的弧度,是否平整,关系到弹琴时手指按下的距离,必须用纯手工慢慢打磨,感知,每一下都不能出错。
比方说这儿挖厚一点,那挖薄一点,弧度大一些,弧度小一些,很容易就影响到最后成品的音质。即便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声音,还要看是否饱满动听,再进行更细微的打磨。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音律之事没有统一的标准,全靠斫琴师对自身经验,和手上功夫的掌控。琴底和琴面初具雏形的时候,就可以上绷子试音。有了现代技术的帮助,追求声音极致表现的梵戈,会在每个环节都进行试弹和录音,进行反复的比对和调整,这个过程常常要半年甚至更久。调音逐渐成熟,便将琴面和琴底用胶合在一起,静待干透就可以上灰胎了。灰胎的厚薄松紧,打磨程度,直接影响琴板的振动共鸣,最终影响到成品的音色。经过层层的打磨和大漆涂刷,琴面逐渐变得润泽光滑。漆面完成后配上岳山承露等配件,再上琴轸、琴弦进行调音,一把古琴,才终于,发出来真正属于它的声音。
梵戈制成的琴,与传统古琴不同,版型更加优美,声音更加均衡、通透,他为其取名禹冠式。
【关于声音】
琴的声音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从制成的那一天开始,每天几乎都在变化,哪怕在同一天之内,在早中晚不同时间段内声音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制作越合理、越敏感的琴上体现的越明显,在相对不合理、不敏感的琴上则几乎不能感知。
有些琴的音色特征是会朝着良性方向变化的,比如有些琴声音比较“紧”,一般弹几年以后就会变“松”一些,但是,有些制作合理的新琴的音色比数百年的老琴还要松沉,恰恰说明新琴的“紧”并不是其所应该具有的特质,而是制作上的不合理性所导致。再比如有的新琴韵比较干、比较短,其原因可能主要是槽腹制作的不合理性,这种琴即便再过多少年,它也仍然是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并不可能韵就变长、变润。
如果一位制作者对音色并不敏感,对音色的细微变化或发展趋势不能敏锐清晰的把握,那么他可能就完全不知道在他不知晓的情况下,制作过程中的很多细微的变化可能已经对成品的音色产生很致命的影响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制作者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一个最好的时机,把自己认为的当下这床制作中的琴的最好的“声音”凝固下来。有时候,这不是人的制作能力能完全决定的事,同样也要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充分发现、挖掘这块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在不具备相应音色特征的材质中找寻你所要的声音,无异于缘木求鱼。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琴和瑟交相辉映,奏出悦耳之音。诗中提到的古琴,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此次,《匠心》栏目组带你走进古琴世界,感受无弦之音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