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灯节还有“催灯梆”和“灯政司”两大景观。明清时灯市非常热闹,直至深夜仍人山人海,官府怕人多闹事,预先雇用10个小叫花子组成梆子队,叫他们在三更时打五更的梆,从灯市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不停地敲梆,以误导人们早散市,当时人们管他们叫催灯梆队。梆子队可敲出曲牌,人不散梆声不停,看灯的人转而看敲梆的人,灯市未散,反添一景。
另一景是乞丐们的“灯政司”。明清时,在正月十五这天,京城的叫花子几乎倾城而出,在丐头的率领下,组成一列“仪仗队”。队前有叫花子打着响鞭开道,后面跟着手持讨饭竿子的乞丐,再后面是一片乌合之众,个个手中拿着讨饭的竹筒,狠命地敲。后边还有四个人,手举“纠察”、“弹压”、“回避”、“肃静”的小灯牌和一个写着“灯政司”三个大字的大灯牌。灯牌后面就是用个破椅子充当大轿,让八个叫花子抬着的乞丐头。这位“灯政司”老爷八面威风,指挥叫花子们哪儿热闹就去哪儿,对店铺指手画脚。店家怕招惹是非,赶快扔钱,叫花子们一哄而上捡钱抢钱,灯市里留下一片混乱。1949年后,乞丐这个群体由政府收留,并进行了劳动安置,“灯政司”的习俗也逐渐消失。
“烧火判儿”
“打鬼”、“走桥”和“摸钉”也是老北京民间百姓过灯节时的传统习俗。“打鬼”是一项儿童游戏,其玩法是先选一个人当“鬼”,用一长绳系在其腰上,由几个人牵着绳让他来回跑动,另几个人可上前打“鬼”,“鬼”能还手,倘有一人被“鬼”打中,他则替换为“鬼”。
明清两代,妇女们盛行逛花灯时“走桥”、“摸钉”。“走桥”是在正月十六那天,一些妇女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见桥就走,并出游到正阳桥、天桥等处,她们将桥当作“消”之意。
汪满田“鱼灯会”闹元宵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传统,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晚都要举办“舞鱼”活动,村民们筹资制作一至两只大鱼灯,各家各户自行糊制鱼灯、狮灯、蛇灯等,配合大鱼灯一起嬉舞,庆丰收祈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