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是美食大国,中国人极具美食智慧,聪明的古人早就将美食和时令、节气融合在一起。清明,不仅是祭祖的民俗节日,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伴随着暮春的气候缅怀先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思绪凝重,此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句诗的后面还有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最终还是落到了“杏花村”上。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看看古人在清明节特有的食物。
一、清明节演变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得名于《淮南子·天文训》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魏晋时期清明是节气,而祭祀则在清明节前几天的寒食节。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饭。冬至后105天,天气转暖,但仍有“疾风甚雨”,需要禁火三天,到清明才能再开灶,而禁火当天就叫“寒食”。人们一般就在禁火的这三天里去郊外扫墓或者春游。
唐代的时候,人们对祭祀更加重视,所以将离清明最近的寒食节部分内容移到了清明,至宋代,清明祭祀的习俗完全成型,自此清明有了双重含义:节气和祭祀。
清明介乎春分、谷雨之间,气温乍暖还寒,最将难歇,尤其是在北方建都的王朝,这时候料峭的寒风依旧凶猛,所以保养、养生尤为重要,若稍有放松,很容易风寒感冒。
因为寒食和清明至宋代才完全合流,所以我们还得分别说一下宋以前的寒食和清明。
二、宋以前寒食节的食物
宋以前的寒食节大家都吃什么?因为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所以人们一般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各种能冷吃的食物,储存起来,慢慢吃。而准备食物那天就被称为“熟炊”,这些食物需要一家人吃到清明那天,所以对没冰箱的古人来说,防腐耐储存的食物显得格外重要。
在寒食节,主食一般是糯米粥、麦子粥、杏仁酪;佐餐的食物比较单调,因为古代调味品不多,民间只能用盐、醋、酱油凉拌蔬菜,条件好的还能提前煮几个鸡蛋、吃点糖稀。这些东西口味都比较清淡,不油腻,不需生火加热就可以吃,完全符合“寒食”这一概念。
用糖稀做的糖画
我国南北方差异大,饮食也大不相同。北方人在寒食节还会准备枣饼、麦糕;南方人则吃青团、糯米糖藕。
宋代的钱易在小说《南部新书》里谈到唐代长安的寒食习俗:每年寒食,长安人都吃米粥、汤饼,佐以鸡肉。粥是可以凉吃的,宋代范仲淹吃凉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汤饼就是现在西北人吃的面片,这东西凉吃不成一坨了?鸡肉嘛,北方人倒是可以凉吃鸡肉冻。
枣饼
你可能以为,中国古代的战士和将军也应当像《封神》质子团那样,有着钢铁一般的发达肌肉,胸肌和腹肌紧致有力、线条清晰,充满雄性荷尔蒙。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起源于中华大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农时期。历经岁月涤荡,茶生活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日常起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茶入画,以画释茶,古代绘画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艺术、美学等信息,以古代茶画为媒,可以探寻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起居和饮茶方式的变迁,以及茶家具和相关陈设用品的演变等,从而梳理茶生活与茶家具的发展脉络。
若说《红楼梦》里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穷婆子”刘姥姥大约可以排入top5。尽管她在全书中戏份有限,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为“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宁荣二府增加了少见的欢声笑语,也给绮罗丛中的泼天富贵补充了来自下层平民的视角。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0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用这个原理制作了一件酒器——竹节柄铜汲酒器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