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是美食大国,中国人极具美食智慧,聪明的古人早就将美食和时令、节气融合在一起。清明,不仅是祭祖的民俗节日,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伴随着暮春的气候缅怀先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思绪凝重,此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句诗的后面还有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最终还是落到了“杏花村”上。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看看古人在清明节特有的食物。
一、清明节演变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得名于《淮南子·天文训》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魏晋时期清明是节气,而祭祀则在清明节前几天的寒食节。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饭。冬至后105天,天气转暖,但仍有“疾风甚雨”,需要禁火三天,到清明才能再开灶,而禁火当天就叫“寒食”。人们一般就在禁火的这三天里去郊外扫墓或者春游。
唐代的时候,人们对祭祀更加重视,所以将离清明最近的寒食节部分内容移到了清明,至宋代,清明祭祀的习俗完全成型,自此清明有了双重含义:节气和祭祀。
清明介乎春分、谷雨之间,气温乍暖还寒,最将难歇,尤其是在北方建都的王朝,这时候料峭的寒风依旧凶猛,所以保养、养生尤为重要,若稍有放松,很容易风寒感冒。
因为寒食和清明至宋代才完全合流,所以我们还得分别说一下宋以前的寒食和清明。
二、宋以前寒食节的食物
宋以前的寒食节大家都吃什么?因为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所以人们一般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各种能冷吃的食物,储存起来,慢慢吃。而准备食物那天就被称为“熟炊”,这些食物需要一家人吃到清明那天,所以对没冰箱的古人来说,防腐耐储存的食物显得格外重要。
在寒食节,主食一般是糯米粥、麦子粥、杏仁酪;佐餐的食物比较单调,因为古代调味品不多,民间只能用盐、醋、酱油凉拌蔬菜,条件好的还能提前煮几个鸡蛋、吃点糖稀。这些东西口味都比较清淡,不油腻,不需生火加热就可以吃,完全符合“寒食”这一概念。
用糖稀做的糖画
我国南北方差异大,饮食也大不相同。北方人在寒食节还会准备枣饼、麦糕;南方人则吃青团、糯米糖藕。
宋代的钱易在小说《南部新书》里谈到唐代长安的寒食习俗:每年寒食,长安人都吃米粥、汤饼,佐以鸡肉。粥是可以凉吃的,宋代范仲淹吃凉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汤饼就是现在西北人吃的面片,这东西凉吃不成一坨了?鸡肉嘛,北方人倒是可以凉吃鸡肉冻。
枣饼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