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静思是禅宗信仰与修行的主要过程,禅宗的修习首先追求“顿悟”,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禅道在妙悟”。禅画并不追求具形,画家行笔时,经常无心且不作意。画面中留白的时间和空间也提供了“观空”的视觉路径,“无画处皆成妙境”。由于禅宗追求灵光乍现的内心彻悟,也便无法通过一件具体的物品或画像来表现个中的超觉经验。南宋画僧们不受世俗品评标准的约束,更无意迎合主流画论的审美趣味,他们不拘俗法,自成派系。
2019年,“大德寺龙光院·国宝曜变天目与破草鞋”艺术展在日本滋贺县的美秀美术馆举办,人们终于得见鲜少现世的牧溪画作——被称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富”的《六柿图》和《栗图》(合称《柿栗图》)。大德寺龙光院是日本武将黑田长政为供奉父亲黑田孝高的灵位所建,于庆长十一年(1606年)建立,龙光院里的密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国宝茶席之一。在这里,牧溪的《柿栗图》被用作茶室挂画收藏,极少公开展出。
《观音猿鹤图》资料图片
三、禅画独特的艺术精神
以牧溪为代表的禅僧及其禅画,长期以来并未得到中国主流画论的认可。在12世纪时,一些禅画甚至被称为“鬼画”,这主要是因为运笔泼墨间,禅画家并不着意于表现感官世界的世俗理想,而是以模糊狂放的笔墨构绘禅僧的精神家园,实则间接表达了禅宗对感官世界中虚幻假象的摒斥。禅画家们借此表现个人的精神品格,使禅画具有了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在文化交流与艺术传播过程中,中国禅画的特殊性影响了日本乃至西方艺术,衍生出不同的跨文化解读与本土化发展形态。
新华社郑州3月8日电(记者桂娟、史林静)3月8日,《太平有象——汉唐乐舞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共有100余件汉唐时期乐舞陶器展出,生动呈现汉唐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引了众多域外来者,漫漫丝路上不乏商人、遣使、僧侣、朝圣者们往来的身影,带动了丰富而多元的物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