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对联的鼻祖就是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者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而实际上,对联或春联,历史远比五代更早。
斯坦因当年掠走的敦煌遗书里,有一本唐代笑话抄本《启颜录》,背面抄着“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一组对联,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条目下,末尾还注明:“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启颜录》
可见,这些对联既要写在门口,又是新年时令之作,是名副其实的春联,而且跟门神桃符一样,有辟邪的作用。
《启颜录》抄于唐代开元十一年,这些春联无疑比孟昶之作早得多,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对联。
如何区分上联下联?
人类似乎天生喜欢对称之美,我们的汉字,每个单字都有独立结构,兼具形、音、义三要素,所以对联这种文字游戏,才可以做到格式、音韵、词义的完美对称。
要形成这样的对称,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内容相对,还要平仄相协。
对联除了写在纸上张贴,也有直接镌刻在门扉或门柱上的,除了表达吉祥祈福的含义,也可以写自勉、明志的警句。
随着语言变迁,今人撰写对联,很难每个字的平仄都对上。不过联句的最后一字,起码应该是一仄一平,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搞清楚这点,你就永远不会把上下联挂反。(简单说,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云南昆明大观楼,最著名的是它的“天下第一长联”,上下联各有90字,几乎是一篇散文的体量,对仗工整,用典贴切,文辞优美,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