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对联讲究对偶,但并不是说对偶的句子就是对联。《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西晋文学家陆云、荀隐初次见面,陆云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荀隐回应:“日下荀鸣鹤。”
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的字正巧能对上;陆云出身松江府(今上海一带),为了配合自己的字,自我介绍时用了松江的别称“云间”,荀隐也很上道,立刻用京城的别称“日下”来配合,遂成一段文坛佳话。
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对联,其实这两句虽然巧妙对仗,但只是话里机锋,纯属巧合,也并不用来张贴,所以称不上对联。
湖南长沙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正门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一副集句名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含义对得天衣无缝,但平仄并不完全合规。
清华入学考对联?
1923年,清华大学国文科入学考试,史学家陈寅恪出了一道著名的题: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结果好多人交了白卷。
当时正好是白话文运动时期,于是有人批评清华大学,说学校不该拿对联这种旧文体来为难考生。对此,陈寅恪解释说:“其实对联最易检测学生的国文水平,这道题寥寥三字,却包含词形、平仄、虚实等诸多方面,确实很难答得周全”。
当时只有一位考生给出了精彩的答案:“祖冲之”。
“孙行者” “祖冲之”
上下联都是人名,而且“祖”“孙”相对,“行”“冲”都是动词,“者”“之”都是虚词。从句子语义上,还可以构成一幅孙儿蹒跚学步、祖父紧张地冲过去保护的温馨画面。
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他出此题,其实受了苏东坡诗“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的启发。
韩退之是韩愈,卢行者是禅宗六祖慧能,退与行、之与者均可相对,两人的姓氏还可以组词(“韩卢”是狗的别称)。与此类似,“胡孙”加上反犬旁,就成了“猢狲”,即猴子,所以陈寅恪这道题,是和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之开了一个巧妙的玩笑。
优质对联大赏
对联兴起于新年时驱鬼祈福的传统,后来又逐渐发展——红白喜事,商店开张,机构成立,登临怀古,评点时事……种种场合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这其中,不乏别出心裁的佳作,今天带大家欣赏几幅。
喜联
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妻九十九
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
民国总理熊希龄66岁时娶33岁的才女毛彦文为妻,有人作了一副喜联,用两人的年龄,巧妙合成“长长久久”的寓意。
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