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头马”
洛浦山普拉墓地奏乐人马缂毛是一件极其重要的文物,有些讲丝绸之路的书就用它作为封面。著名的奏乐马身神人图案出自尸体的缂毛织物右腿上。
据对该墓标本碳十四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相当于西汉。缂毛织物主题图案马身神人面目部清晰,高鼻深目,双手一前一后,持长形筒管,细的一端含于口中,手指作按
压音孔状。头盘发髻,缠巾上飘,中部扎织带,织带弯曲两折后直飘身后。肩上披风亦向后飘摆。马前蹄腾空,后蹄收回呈疾驰状,构图极其生动。
关于人马图案,有人认为来自希腊,我更倾向与两河流域文化有关。总之,人马缂毛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罕有物证,能亲眼看到是很幸福的事情。
踏摇娘苦何来!
这次展览中,有一批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中出土的舞俑,有顶竿倒立俑、狮子舞俑、大面舞俑等,其中有一对男女俑特别引人注目,男俑高举双臂,女俑蹋腰蹶臀,双臂作摆动状,一般认为这对舞俑表演的是唐代歌舞戏《踏摇娘》。
《踏摇娘》的故事取自北齐。讲的是在当时河内地区(今天河南北部)有一对姓苏的夫妇。丈夫自号“郎中”,丑陋,懒惰,而且酗酒;妻子则美貌、贤惠。丈夫每次大醉而归时,都要殴打妻子;妻子积苦既久,遂不免向众人哭诉。表演时边唱边走,随着歌唱摇顿其身,她唱一段,旁边的人就和上两句:“踏摇娘和来,踏摇娘苦何来!”这种一唱众和的形式,类似近世川剧的帮腔。接着丈夫出场,殴打妻子,大概这段表演有些滑稽,所以观众看了哈哈大笑。《踏摇娘》在表现形式上,与近世戏曲颇多类似,有人物,有情节,有唱有念,唱既有独唱,又有和歌,连举手整装的动作至今还是戏曲旦角出场时的常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