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非遗展示中心是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为展示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非遗相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之一。经过半年多的运作,集展览展示、销售交流、参观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黑龙江省非遗展示中心,于去年4月16日在哈尔滨市开门纳客。
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机器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一时造成剪纸非遗界在传承与创新关系等理念上的混乱。对此,我深感不安。作为从事抢救研究非遗一辈子的专业研究者,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
日前,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开馆暨“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开幕式在京举行。这标志着,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又新增一处代表国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显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气象的重要文化地标,同时也预示着广大人民群众喜获一处沉浸式体验非遗的国家级殿堂。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到天津民间工艺“四绝”,其中“三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为人所知,但“刻砖刘”仿佛销声匿迹了,甚至有文保学者认为“刻砖刘”已经断代了。
珐华,又名法花、法华,是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一种彩釉器,曾在山西东南部地区广为盛行。制作珐华需经过选料、捏制、上釉、釉烧等数十道工序,纷繁复杂。
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一道道精心细致的工序之后,一张活灵活现的杨柳青年画热热闹闹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平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这是纪录片《过年的画》开头的一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相伴相生,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彰显着人类智慧在思想、实践上所能企及的高度,构筑着中国文明进程中各族民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青绣”是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的总称,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技艺繁琐。走进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的马莲花“青绣”保护基地,设计独特、种类多样、技艺精湛的“青绣”作品映入眼帘,香囊、荷包、鞋垫……每一件作品好似绣娘们指尖跳跃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