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成公主的传说认为,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释迦牟尼等身佛像,到了拉萨时, 藏族僧俗信众便想在佛像前敬奉花供,表达敬意。当时正值隆冬,冷冽的高原无花可寻,藏族信众便用自己最为珍贵的食物酥油捏制成鲜花的模样,供奉在佛像前。自此开启了这一仪轨。
我向塔尔寺寺院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阿克昂秀请教这一问题,他略加思索后说:“其实就是向佛法表达虔诚之心!”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酥油花,藏语称之为“梅朵乔巴”,即为花供之意。由此可见,酥油花是用来供奉的,是鲜花的替代品。
花作为佛教的供养物,在佛教在印度等地传播的最初,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仪规。佛教传入藏区后,这一仪规也随之传入,但在所供奉的品类上有了因地制宜的改变。高寒的青藏高原,冬日冗长,夏天短暂,在不见花草的冷清冬日里,去哪里寻得鲜花,如何去完成花供仪式呢?
于是,虔诚的信众们便想到了酥油。
酥油是从牦牛奶中提炼而来,是藏民族最为珍贵的食材,营养价值极高,是他们日常摄取热量的重要来源。提炼酥油的方法是:先将牦牛奶在铁锅等容器中煮沸后,自然降温,再倒入酥油桶里,用一只木杵用力上下抽打、搅拌,如此来回数百次后,使奶油分离,黄色的油脂漂浮出来。将其捞出后,沥净其中的水分,拍打成圆状物,装入经过处理的牛羊肚中封藏,食用时随时取出。藏族信众之所以选择酥油来制作供奉用的花朵,除了它有着极好的可塑性,还有一个原因: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虔诚之心——把最好的物品供奉给神佛。
如此,酥油花便应运而生。
随着酥油花制作技术的日益精进,他们发现,比起黄色的酥油,产于冬天的白色酥油在颜色调和等方面更有融合度。牦牛奶产量极低,许多牧民都是要积攒好几天的牛奶才能够从中提炼出少许酥油。到了冬日,牧草稀缺,缺少营养的奶牛产奶量比夏天低了许多。可能是牦牛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改变,冬日的牦牛奶中提取出来的酥油是白色的。这种白色酥油产量更低,更为金贵。
“观鱼知乐——宫廷金鱼文化与故宫博物院藏金鱼题材文物联展”30日在故宫延禧宫拉开帷幕。炎炎夏日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42个品种近200条宫廷金鱼与观众见面,其中很多是难得一见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