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里,贵妇们身着华美的洛可可风格古典裙装,小声交谈。推杯换盏间,手中的蓝底金丝羽毛折扇轻轻摇动,也难掩女士们娇俏的妆容和眼底的狡黠。
影视作品中手握折扇的西方女性。来源/电影《绝代艳后》截图
这是电影《绝代艳后》里法国凡尔赛宫里生活的日常。宫里的女人们身居高位,礼仪繁琐,殊不知上下翻飞的折扇,吹不走奢靡人生里暗藏的沉重枷锁。
折扇在欧洲贵族古典场景里出镜率非常高。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里,温夫人的扇子是她作为淑女在伦敦社交场内炫耀的奢侈品,也是暴露她不忠的道具和线索;在电视剧《唐顿庄园》里,折扇是历经战火与病痛,却仍然在三代女性手中稳稳拿捏的优雅与坚韧。
来自东方文化的折扇,是怎样传到欧洲贵族手中,在其时尚、社交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单品呢?
巧扇东来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摺叠扇”“聚头扇”,线条简洁流畅,既可藏于袖中,又可纳凉把玩,兼具了艺术性与实用性。在我国古代,折扇是士大夫阶层的身份代表与日常必备单品。文人墨客折扇轻摇,赋诗作画于纸面,与三两友人漫步闲谈,满是淡然宁静之感。
宋代以前,中国民间最流行的扇子是团扇,传入日本后被改进为折扇,再辗转传回中国。宋代时,折扇作为朝鲜贡品进入中国,这在当时十分稀缺,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拥有一把。到了明代,折扇才流行开来,取代传统团扇而风行于世。清代更是折扇的大发展时代,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这对知名好友还曾同时拿着扇子一起“合照”。
利玛窦与徐光启拿着扇子。来源/吉琳《扇子:文化交流的翩翩使者》
十字军东征时,东方的团扇通过中东地区传到欧洲。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首次将扇骨密集有双面贴纸的中国折扇引入欧洲,成为欧洲折扇的祖型。随着葡萄牙对亚贸易的繁荣,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异国商品卸载港,中式折扇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1571年,威尼斯大使提耶波罗(Tiepolo)游历里斯本时,就在日记中提到了琳琅满目的中国折扇,精美绝伦,在市场上炙手可热。
随着折扇的流行,十七世纪各国的远洋贸易公司眼红其中的利润,纷纷加入到商业潮流中来,往返于从中国进口折扇再到欧洲出口的“海上丝绸之路”。1630年,印度总督指挥三艘商船载运多达19000把扇子;一位名叫卡斯特罗的商人一个人就载回了10000把折扇,大赚一笔。
各式各样的中西方扇子。来源/吉琳《扇子:文化交流的翩翩使者》
你是否曾回忆起自己的学车经历,是否还记得那份“艰辛”。不过,别忙着感叹,或许古人在学车时也与我们有同样的心情。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古代,古人同样需要学习驾车技术。那么,古人学车也需要去驾校吗?他们都需要学习哪些驾驶技术呢?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