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2)

同时,会面送礼逐渐普遍起来,用来拉近关系、促进认同。礼物的种类也丰富多样,远超先秦时期。《乡仪》记载,亲友远行或归来相见时皆赠以礼物,称为“赆劳”,礼物重在真诚,其轻重可酌情裁定,但是要符合双方之关系,不可过于简陋或过于奢侈。礼物要按形状加以排列,并且向长者赠礼时需禀告后献上,长者两次辞让则停止;赠予平辈及以下者则用书简、名纸或传话告知即可,受者需辞让三次。收礼之后,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亲往拜谢或以书简、传话感谢。在士民阶层,赠送见面礼有赠钱粮、特产、衣物、酒食、书籍、诗文等各类物品的。例如,《水浒传》中宋江与英雄好汉相见结识之时往往会仗义疏财,赠送数十两银子;《红楼梦》中江南甄府家眷来京后送予贾家各类绸缎作为见面礼,刘姥姥进贾府时带着枣子、南瓜、野菜等一类土产作为礼物,等等。一些正式拜会的场合,礼物会一并书写在拜帖上,也有专门写在一张“礼单”上的。主人家可以照单全收,也可拒收,或收取部分,并于礼单处注明“敬领”“敬谢”等表示谢意的字样后退还来客。

在主宾迎送方面,大体上延续门迎门送的礼仪规范,一般有门迎、揖拜、延客入门、至于堂上、先后揖拜入座、款待相谈、宾客告辞、门送等礼仪流程。《颜氏家训》载“门不停客,古所贵也”,可见及时出门迎客的礼仪要求,不出迎客则是失礼行为。《义山杂纂》中有“送客不出门下厅,不安排椅榻,失主人体……逃席后,不传语谢主人,失宾客体”。不过,不同地域之间迎送礼仪也有差别,如《颜氏家训》载:“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今南北之俗,遂尔盛行,唯宾至迎送于门为异耳。”在送客方面,宋代流行以草药、果蔬一类材料熬制而成的特制汤水送客,称为“点汤”或“设汤”,主要为了在宾主长谈之后起到补气养生的功效。由此衍生出送客之义,当时有“送客汤”的说法。在清朝,则出现了“端茶送客”习俗,多发生在拜见尊长的情景下,即客人离去时须得主人许可,或者是主人有所不便希望客人离去时,则会端起茶水敬客人,客人则会意起身告辞,以此委婉地表达送客之情。平辈会面的情形中,在结束一次拜访之后,主人家还需要去来访宾客家中回拜,这也是先秦时期复见礼的延续。《万历野获编》载有时人沈继山一事,“嘉禾兵使刘庚,其同年也,首来相访。辄葛巾芒履以出,自云引疾不出门,送至中庭而止,又不报谒。刘大怒诟骂”沈氏初次受访不出迎且野服相见、不送至门、不回拜等无礼行为引人大怒,可见相见之时各项仪节的重要性。

在待客方面,首先是宾主需按照长幼尊卑入座,座位也有主位、客位,上位、下位的区分。坐具也发生了改变,魏晋以前,人们还是如先秦时期一般席地而坐,此后出现了胡床、交椅等高足桌椅,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坐席。例如,《乡仪》中便记载士民聚会相见一般以年齿论座次。入座前双方要相互作揖行礼,按照长幼尊卑依次谦让落座,坐下后也要保持“正襟危坐”,不可随意斜倾身躯倚靠在椅背上。在秦汉时期人们多以酒水待客,主宾席地而坐、相互劝饮。到了魏晋时期,以茶待客的习俗初现端倪,到唐宋时期已经成为天下的通俗。主人家会客时,除了供上各样瓜果、点心等物待客,往往还会给每位客人敬上一杯茶水,时人称为“点茶”。敬茶时,主人家以茶托盛茶盏、茶杯送至客前,盏中茶水不可过满,按照宾客次序依次奉上。宾客喝茶不可过快,不可饮尽,需留有杯中少许,这时主人家要及时续茶。《瓮牖闲评》便以“主人则有少汤,客边尽是空盏”为失礼可笑的事。明末之后,随着烟草的传入和普及,相见时还常以旱烟、水烟、鼻烟招待宾客,成为明清时期新兴的待客习俗,时人也称此物“醉人无借酒,款客未输茶”,反映了烟草在当时已成为常见待客之物。

三传统社交礼的相见仪节

传统社交礼中,在人们见面拜访、行止坐卧、举手投足之间均有着规范的礼仪动作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着不同场合下各类人等的礼仪表达。并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典籍能够发现社交礼的见面仪节也在不断随社会文化条件进行着改变,一些旧的仪节逐渐消失,一些新的仪节又取而代之。

其一,拱手礼。拱手又称为捧手,人们见面行礼时将双手平行相叠、拇指相交合抱在胸前,前臂稍稍上举,手臂形似抱鼓,表达向对方致意。《尔雅》载“两手合持为拱”。拱手是传统社会最常见、沿用最久的相见礼仪,并且在相见行拜礼、揖礼时均需要行拱手礼。拱手也有男女之别、吉凶之别,男子常常尚左手,即以左手抵于右手之上,而女子尚右手,即右手抵于左手之上,且在礼仪规范中,也以吉礼尚左手,凶礼则需要以右手为尚。《礼记·檀弓上》即载有孔子因姐丧而尚右手拜礼造成了门人误会之事。唐宋时期,还有一种“叉手礼”,行礼时,用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小指向着右手腕处,左手大指向上,其馀四指伸直。动作就像用右手掩在胸前,但要离胸八九厘米的距离。《王虚中训蒙法》称六岁孩童入学时便需先学叉手;柳宗元有“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的诗句;《朱子语类》载时人陈才卿衣裳不整,朱子提醒后,其自觉羞赧,“急叉手鞠躬曰:‘忘了’”。明清时期,还流行“抱拳礼”,将原来的合抱手势变为拳掌相贴的手势,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左手紧贴右手背,现在传统武术界也还沿用着抱拳礼。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事林广记》记载的儿童学拱手作揖礼仪

其二,拜礼。拜礼是屈膝跪地、俯身下拜的礼仪动作,一度是古人常见的相见礼仪。先秦时期,人们席地而坐,见面时就往往通过拜礼相互致意。《白虎通》载“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人者也”。《周礼》中记载了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等九种不同情形和形态的拜礼,称为“九拜”。其区别主要在于行礼时动作身姿尤其是头部和手部的高下深浅和行礼次数。顿首、稽首、空首是最常见的三种拜礼。“顿首”,又称为叩头、叩首,是当时人们平辈或朋友间相见常用的礼仪。行礼时屈膝跪地,俯身低头,拱手至地面,头也跟着缓缓至于地面后便抬起。“稽首”的动作和顿首一样,区别在于头至于地面后要停留一段时间再抬起。它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一般用于臣拜君、子拜父等场合。“空首”,一般用于尊长者对卑幼者行礼的场合,跪拜时头不触地,拱手齐于胸前,再引头至手行礼。拜礼次数也有讲究,依据长幼尊卑的差异,一般而言相见场合行一拜礼,对于尊长者、君臣相见或者正式场合之中为表敬意则会行再拜礼,而三拜及以上礼则只有在尤为郑重之场合施行,即一般对于天地、君王、长辈方会行此大礼。唐宋时,随着桌椅等高足家具的推行,人们就不再像先秦一样坐着见面,跪拜行礼越来越不方便,拜礼在日常相见中逐渐减少。但也有所见,如《水浒传》中江湖好汉相见还是“纳头便拜”“扑翻身便拜”。直到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正式禁止相见时行跪拜礼,而用鞠躬脱帽礼代替传统礼仪,促使跪拜礼在日常见面场合进一步消失。

那些你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社交礼仪

《事林广记》记载的儿童学跪拜礼仪

其三,揖礼。人们见面时在拱手礼的基础上向前弯腰致意的礼仪,比拱手礼更加正式和郑重,称为“作揖”或“揖礼”。《周礼》中记载了天揖、时揖、土揖、三揖、还揖、特揖、旅揖等七种揖礼,差异主要在于行礼时手部的动作或者行礼的次数。天揖是对尊长或同姓的揖礼,行礼时双手抱圆,俯身前推,举到胸部以上;时揖是平辈之间的常用见面礼,行礼时拱手向前水平推出;土揖,用于尊长者向卑幼者行礼的情形,行礼时俯身将手略向下推出。汉魏以前,拜礼、揖礼并行,郑重程度有所不同,站立则揖,跪坐则拜,唐宋时跪坐渐无,拜礼则融入揖礼之中。《宋氏家仪部》载“久旷则拜,常见则揖。礼见则拜,燕见则揖。初见则拜,偶见则揖”。唐宋时诞生了揖拜礼仪,称为“祗揖”,又作“肃揖”。明代《童子礼》载“肃揖,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然皆手随身起,乂于当胸”。又如“厌揖礼”,指于并不拱手,两手仅胸前抱拳,并上下推动,表示连连作揖的恭敬姿态。还有“鞠躬礼”,双脚并拢,双手下垂,弯曲腰部以示敬意,与今天的鞠躬十分相似。在明清时期,还有“打恭”一说,指的是见面拱手弯腰鞠躬的礼仪,表示恭敬、谦虚或是谢意。此外,当时的蒙满礼俗对于传统相见礼仪也有影响,如产生了“请安”礼,又称“打千儿”,即曲左膝,垂右手,上身微向前倾以向人行礼。这一礼仪首先属于满族习俗,而后汉族也有行此礼的。《老残游记》写道人们见面情景,“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说明打千儿作为相见礼俗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接受。女子见到他人一般也行揖礼,身体肃立,右手在上,双手叠抱于腰前或左腰侧,身体微微鞠躬行礼。男女相见场合一般也要有所回避,常常采用以帷帐、门窗等遮蔽女子。女子送迎宾客时均不可出门,《礼记》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之语,《国语·鲁语》也有“守礼不游阈”之语,《司马氏书仪》载“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

其四,执手礼。古时还流行起双方见面时拉手以表亲密之情,称“执手”,也作“握手”。秦汉时,握手礼被视为轻率的行为,魏晋时期以后,执手礼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相见时的常用礼仪。李白有“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之句,柳永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句。

其五,交寒温。人们相见,还有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称为“寒暄”或“暄寒”。汉魏时期也称为“交寒温”,《乐府诗·门有车马客行》就有“抚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的句子。唐宋时还出现了发声致敬、口道颂辞的见面礼仪,男子的礼仪称为“唱喏”或是“声喏”,即出声答应对方;女子的礼仪称为“万福”,即道“万福”的祝福语。这一礼节一般伴随拱手、揖礼或者叉手礼实行,常用于卑幼者拜见尊长者。《水浒传》中王进见高俅时,行四拜礼,躬身唱喏,立于一侧;潘金莲初见西门庆时,也是“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朱子家礼》载“丈夫唱喏,妇人道万福”,《女论语》有“主宾相顾,万福一声,即登归路”之语,也可知当时唱喏、万福的通行。

其六,趋翔。“趋翔”是见面时礼貌性的快步行走,按照速度和动作不同又分为“趋”和“翔”。“趋”是在遇到尊长者时,为表恭敬而以低头弯腰、双臂张开、小跑疾行的方式经过;“翔”则是更进一步的抬手疾行。《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说明了路遇长者时的谨慎姿态。《论语》中也记录了孔子的儿子孔鲤见到孔子时趋行着经过的礼仪,也记录了孔子见到穿丧服者、着礼服者、盲人时,坐着时必然起身,经过时必然趋行的仪态。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朝廷武官见同级文官有“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之礼。此外,也有一些不可趋、翔的情形,《礼记》载有“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之语。

此外,结合不同时期的文献典籍,社交礼在礼仪仪态、称谓用语、行止坐卧、座次安排等方面,都有颇为详尽的礼仪规范要求,用以展现自身端庄有度、谦虚敬人的涵养举止,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交活动的开展。例如,《礼记》载“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君子要做到“九容”,即“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平时要做到“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等等。《乡仪》载唐宋时人在访问前还要询问主人家是否得便;提前约见者,如主人遇事或遇雷雨天气则遣使告知宾客延后相见;入门前要先询问主人是否吃饭、有无客人、是否有其他事情,如没有则可投刺请见,如有所妨碍,则需要等候或返回,待其方便时再访。《义山杂纂》也罗列会面时的失礼行为,“不敲门,直入人家。席面上,不慎涕唾。主人未请,先上厅坐。开人家盘盒书启”等。

四传统社交礼的文化意蕴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社交礼均发挥着连接社会关系、表达内心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维护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重要社交作用,是社会成员开展社交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段。相较于冠、婚、丧、祭等仪式活动的礼仪,社交礼具有更为独特的特性:一是从礼仪形式上看,社交礼是互动之礼,相见过程即是礼仪互动过程,相见仪节亦是围绕社交互动场合而制定的,相见模式同样贯穿着对于社会关系的增强;二是在礼仪对象上,相见礼俗是对外之礼,其礼仪框架是依据社会关系远近加以规范,大致通过“远繁近简”的礼仪层次表达社交场合中的对外情感;三是在礼仪时空上,相见礼俗是日常之礼,其常常被应用到多种相见场合和多种礼俗时间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高度结合,并成为社会成员重要的日常行为规范。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社交礼不断与变化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文观念相互协调适应,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礼俗形态,展现了礼俗文化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天然的内在联系。同时,其也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在长久的历史变迁中延续着自身的发展脉络,体现了其作为一国之民俗文化而蕴含的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古人复杂的社交礼仪具有独特的含义,出发点正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能够按照既定的规范和观念来友善交流、和谐共处,其精髓就在于“毋不敬”,这也是传统社会人们的交际之道。一是以“贵贱有等、长幼有序”为内核的社交系统。传统社交礼自古便突出体现出长幼尊卑的差异性,从爵位官职、年龄辈分、道德品质等三个方面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尊卑高下关系进行划分。卑幼者对于尊长者尤其需要注重礼节的细致周到,礼仪执行便要严格许多。二是以“自卑尊人”为原点的社交原则。《论语》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种尊敬他人、谦虚自己的客气态度几乎体现在传统社交礼的方方面面,恭敬之心与谦卑之态是传统社交礼待人接物的关键所在。三是以“礼尚往来”为纽带的社交网络。《礼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传统社交礼主张人们在相见之时要坚持互通互联、有来有往的社交模式,通过礼仪规范来促成双方多次相见、加深情谊。先秦时期回拜复见之时还会将前来宾客所赠之挚作为礼物归还,同样体现了主宾间注重情义而不重物的观念。复见礼在后世朝代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回访交际也仍是社交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以“表情见意”为功能的社交方式。社交礼是社会成员表达内心情感和思维观念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细致的礼仪规范有理有据地表达着社交场合中人们的思想情感,传递和深化着宾主双方之友谊,文献所载“盛装出迎”“蹑履相迎”“待为上宾”等均是突出主人对宾客的尊崇之情;另一方面这并非毫无节制的纵情纵意,而是一种“以礼节情”的礼俗形态,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五是以“唯礼是依”为根本的社交观念。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传统社会中,礼与德始终是关于行为与观念二者一体双生的文化内涵。社交礼通过礼仪制度规范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培养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其根本也在于树立个人道德。无论礼仪仪节如何随着时代变化,其内在的文化观念依然传承延续并继续指导着当时的礼仪实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有些传统社交礼仪和观念因为不符合时代潮流,已经消失不见了。但也有着许多既符合当下时代精神,又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优秀礼仪观念,仍然值得在现代社会弘扬推广开来。例如,稳重大方的拱手作揖、真诚热情的待客礼仪、细致规范的饮宴礼仪,还有提倡恭敬谦让、与人为善、尊老爱幼的交际理念等,都有助于规范交际行为、养成公民道德、促进社会和谐,也都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拱手作揖等传统相见礼,既方便卫生也稳重优美、自然大方,富有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仪式感;也有着许多既符合当下时代精神,又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礼仪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现代社会的接受和欢迎,值得我们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和借鉴。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