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二里头遗址女考古技工:铅笔绘出“最早的中国”

2017-08-07 15:01:15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郑州8月7日电 题:二里头遗址女考古技工:铅笔绘出“最早的中国”

新华社记者双瑞

仔细端详一个3000多年前的陶罐后,54岁的王丛苗把卡尺夹在罐壁上,小心翼翼地量出厚度。随着铅笔、三角尺、比例规在她手里来回切换,一个花边口沿的小圆腹罐四分之一剖面图慢慢出现在纸上。

“一毫米的误差也不能有,错一点就不是罐的真实面貌了。”好的考古绘图“见图如见物”,但允许有细微误差。与同行相比,这位女考古技工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因为她要记录和展示的是“最早的中国”。

王丛苗所在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存,距今3000年以上,是探索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关键性遗址,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自1959年发现以来,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今年6月,“十三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建,使之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很多人千里迢迢跑来看一眼,而我跟二里头打了半辈子交道。”出生在二里头村,又在二里头遗址工作了30多年,王丛苗相信这是缘分。

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二里头遗址刚开始发掘。相比步履匆匆、满心喜悦的考古人员,村民遭遇的更多是困扰。“遍地是瓦片,浇地的水道里一堆一堆的,影响耕种,挺烦人的。”王丛苗回忆说。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驻二里头的工作队招聘考古技工,一天工资1.5元,而周边村民的正常收入约8毛钱。高中毕业的王丛苗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开始了一线发掘和考古绘图生涯。

“一开始纯粹为挣钱,后来越干越觉得有价值,特别愿意付出。”王丛苗肯下功夫,到北京参加一次短暂的专业培训后,她把自己的桌椅搬到库房,把满屋的陶器全画完一遍才挪走。

作为专业人士眼里的宝藏,二里头遗址在一些普通老百姓眼里,意味着不吉利。王丛苗的婆婆就是坚定的“反对派”,她不允许儿媳妇把任何与遗址有关的东西带回家。王丛苗曾把一袋来不及送回工作队的陶块放在门后,第二天在垃圾堆里找到了它。

“早些年农村人都这样,不知道遗址的价值,也不关心你干啥。”王丛苗顶着压力,对二里头遗址的感情反而越来越深。

30多年来,她见证和参与了二里头遗址的历次发掘,她的考古绘图是“免检产品”,能精准反映田野地层、器物的形状、花纹甚至质地。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涉及数千幅插图,绝大部分由她手工绘制。

随着二里头遗址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王丛苗明显感觉身边的环境变了。碰到街坊邻居,他们开始热衷打听“又挖出什么了”。“农民都知道关心历史了!”王丛苗很欣慰,她希望二里头遗址获得更多普通人的关注。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