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圆明园的故事:走出满目疮痍,归来仍是万园之园

2017-10-30 09:01:57    凤凰文化  参与评论()人

图2.61

他们中除了托马斯·查尔德后来成了颇为成功的半职业摄影师以外,其他人,包括奥尔莫和帛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拍摄废墟时的情境,但他们的照片清楚地透露了他们的感觉:这些西式废墟似乎移植自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给这些身处异乡的欧洲人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出于同样的原因,废弃的“西洋楼”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提供了理想的郊游场所。

在帛黎拍摄的一幅格调轻松的照片里,一组西方人正在海晏堂的废墟前野餐[图2.62]。和弗里曼–米特福德的那次郊游类似,野餐的桌子和条凳一定也是由那位站在旁边的中国仆人提供的。他沉默地等待在那里,无声地看着这群外国人兴高采烈的聚会。



图2.62

帛黎的这张照片摄于1912年前后,也就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不过图像本身并没有显示任何的政治动荡。事实上,对帛黎和其他拍摄这处废墟的欧洲摄影师来说,圆明园所吸引他们的是它那种虚幻的宁静和永恒,而不是它的政治含义和历史性。

但是对于20世纪初以后越来越多来到此处的中国游客来说,被毁的圆明园废墟令人心痛,唤起他们对于民族耻辱的集体记忆。1898年百日维新的领袖康有为(1858—1927年)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走访了圆明园。他在那里所看到的肯定坚定了他希望把中国改变成一个现代国家的决心。在他给光绪皇帝(1874—1908年在位)上书的改革计划里,圆明园的教训是他第一封请愿书的中心主题:

夫诸苑及三山,暨圆明园行宫,皆列圣所经营也,自为英夷烧毁,础折瓦飞,化为砾石,不审乘舆临幸,目睹残破,圣心感动,有勃然奋怒,思报大仇者乎?

圆明园的访问者还包括李大钊(1889—1927年),五四运动的一位领袖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与康有为类似,他在1913年走访圆明园后写道,“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崎于荒烟蔓草间。欷歔凭吊,感慨系之。”

在李大钊访问圆明园六年后,五四运动爆发了,园旁诸大学的师生更频繁地造访废墟遗址。这些学校是爱国主义运动的温床,其师生参加和组织了抗议列强的游行,他们对于这处废墟的感怀也就可想而知。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圆明园受到大众更广泛的关注。

193年,就在日军入侵东北前不久,北京举办了一次圆明园遗址和文献展览,时机是该园被毁70周年。这次展览由中国营造学社和北平图书馆联合组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纪念一处被毁坏建筑的公众活动。

展览的场地在紫禁城边的中山公园,陈列内容有圆明园的建筑模型、早期图像、文字记录及从遗址收集的遗物。为配合展览,历史学家向达(1900—1966年)发表了圆明园历史的首篇详尽研究,追溯了它的建造过程和被毁的惨痛经历。两天内,超过万人参观了这个展览。

但这一事件也引出圆明园在现代中国的一个解不开的反讽。一方面,1931年的展览以及后来很多的类似活动和出版物,都具有清晰的民族主义的反殖民的政治诉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大都忽略园内的中式建筑,而总是聚焦于被毁坏的“西洋楼”,最终将这组欧式建筑推为整个圆明园的代表和替身。

这种倾向的原因之一是技术性的:“西洋楼”是石质结构,因此在圆明园遗址里留下了雄伟的废墟,而大部分中国式的木质建筑都已荡然无存。另一个原因是知识性的:1931年的展览是由欧化的历史学家组办的,他们对这些中国化的西式建筑具有特殊兴趣,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其设计者和建筑过程。

随着滕固(1901—1941年)于1933年在上海发表了一组“西洋楼”废墟的早期照片[图2.63],这种特殊的历史兴趣更得到长足的发展。滕固是在柏林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时发现这组照片的,他考定摄影师是德人奥尔莫,并以这段话结束了影集的前言:



图2.63

自圆明园焚煅至今日,历七十二年。煅后残迹,经自然销磨以及强有力者之窃劫,所存遗物,为数已微。吾人执笔述此,俨如描想千年前之古物,能不令人叹息。读去年三月十三日之《大公报》,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与北平图书馆有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之举。惜此项照片晚得,不获送往陈列,供有心人之先睹,此作者所引为大憾也。

滕固在这里所说的“有心人”并不仅仅指对圆明园历史和建筑感兴趣的学者,同时也包括了所有参观1931年展览的观众,他们把前往这个展览视为一种爱国行为。这本影集是在东北沦陷、上海战役以后出版的,其中的一个意图在于提醒国人勿忘外国入侵所造成的历史悲剧。不同阶级和职业的人积极购买了这本影集,有的人在影集上写下了抗日诗词。

从这以后,圆明园废墟开始具有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性:它不仅只是和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有关,而逐渐成为一座在一般意义上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在官方宣传里成为黑暗的殖民统治时期的象征。这个半殖民地的历史在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后正式结束。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圆明园里增放了一个巨大的铜鼎——这是国家一统的一个古老象征——以象征国家的统一。

但同时,圆明园废墟也和“非官方”的立场发生了联系:前卫艺术家和先锋诗人被这些布满伤痕的废墟所吸引。他们聚集在那里朗诵诗歌,用黑白葬服包裹自己和废墟中的石头。这些围绕着圆明园所发生的意识形态的碰撞,把我们引向“二战”后到现时之间的时段: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废墟继续参与谱写漫长中国历史中的最新篇章。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著者:[美]巫鸿

译者:肖铁译

出版时间:2017.7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废墟的故事”。)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