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样的地域和人口特征,催生了乌兰牧骑,给农牧民送来欢声笑语的“文化轻骑兵”。
乌兰牧骑的诞生、发展,与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和关怀密切相关。
“党和政府的声音难以传递到基层,人民群众了解不到社会主义新文化。”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对周总理说。
不仅是党的声音传不到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很成问题。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一个西苏旗有2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只有9000多牧民。两个蒙古包之间可能就有一二十公里地,几十里地也就七八个牧民。1956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第一个文化馆,但“因为路途遥远,一个人借一本书,可能半年才能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看过演出”。
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这种状况和心愿,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怎么办?周总理指出,是否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法,建立相应的队伍。
于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认真分析了自治区文化工作特别是牧区文化工作中存在着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关于在牧区进行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经指派由内蒙古群众艺术馆组成工作组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以及乌兰察布盟达茂旗等几个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经过这次调查研究,工作组的同志们一致认为:鉴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种种特点,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直接地、经常地送到广大农牧民居住和生产的牧场。基于这一构想,便将逐步形成和组建的牧区红色文化工作队,命名为“乌兰牧骑”。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