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在宋朝的最大突破是腊八粥的出现。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寺庙熬好腊八粥后,除供僧人食用,还“馈送檀施、贵宅等家”。百姓受此影响,也开始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言,“都人是日(即腊月初八),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当时腊八粥的配料,据周密《武林旧事》,有“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陆游曾在腊八“风和意已春”的天气,步行到西村,眼望“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与农人们同吃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这年腊八的陆游因身体有恙,赋闲在家,诗言“多病所须惟药物”,而唐宋腊八节亦有制作腊药禳病去疫的传统。敦煌文书P.3671、S.5658有“腊煞何谓?冬末为神农和合诸香药,并因晋武帝,至今不断”的记载。“腊煞”即在腊月制作药丸,据《岁时杂记》,“凡治合圆(即药丸),必用腊月,乃经夏不损”。
西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十二月,天下“大疫,洛阳死者太半”,朝廷大量赶制药丸救人,“腊煞”习俗随之而起。敦煌文书S.5008有“腊月捌日抄药食用面壹斗、油两合子”、P.3234有“十二月八日抄药食,油半升”等记载。据学者推测,唐朝药食是将草药炙炒后碾成粉末,用油、面和在一起制成丸状,到宋朝发展成腊药。两宋有赠送腊药祛病除疫的新俗,据《武林旧事》,“(腊月八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