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NFT可谓是艺术圈的热词。早在2020年,数字艺术平台Nifty Gateway的联合创始人邓肯·科克·福斯特(Duncan Cock Foster)曾说:“数字艺术运动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我认为,我们看到的增长速度是让所有相关人员都感到惊讶的。”
在这段话中,邓肯用“movement(运动)”来描述这场在全球艺术界中兴起的风潮,以此预言NFT艺术无论对于创作还是市场而言都将带来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视角与思考。
Beeple《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尺寸:21,069 x 21,069 pixels (319,168,313 bytes)
代币ID:40913
成交价:US$ 69,346,250
2021年,在元宇宙爆火、大型企业参与、各路明星纷纷涌入等因素的广泛助推下,NFT热度持续升温。据第三方数据机构nonfungible统计,2021年NFT艺术交易规模达到140亿美元,规模高达疫情前2019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总额105.7亿美元的1.3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NFT艺术出现后所引发的种种讨论,都是在传统与创新交替过程中的必然。经过了2021年一整年的观察与讨论,大家对于NFT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家加入到NFT艺术的创作行列中。
一位女士正在观看艺术家Mad Dog Jones的一件名为SHIFT的作品;Photo- AFP 图片来源于:Global Times
然而,我们似乎更多都是从NFT艺术的学术价值、交易方式和艺术史定位来观察,却很少从藏家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在NFT艺术品收藏过程中显现的种种问题。Art+Tech Report | Collector近期发布了一份名为《Art NFT Collecting》的报告,对306位国际艺术品和NFT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了问卷式调查,通过一系列提问来了解他们的购买体验,以及收藏NFT艺术品的动机等问题,为我们进一步展示、研究和销售NFT艺术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这份报告中,提出并总结了关于NFT艺术品收藏的9个方面的重要发现:
1、NFT艺术品属于艺术品吗?
2、什么是好的NFT艺术品?
3、在未来,数字所有权的概念将变得更加重要
4、藏家们希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NFT艺术展
5、大多数藏家购买NFT艺术品较少受到投机驱动
6、大部分的NFT艺术收藏者被社区意识所吸引
7、收藏家强烈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展示他们的NFT艺术品
8、超过三分之一的NFT艺术品收藏家是女性
9、NFT艺术品收藏热在短期内不会减退
在藏家看来NFT艺术品属于艺术品吗?
关于NFT艺术品是否属于艺术品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也一直有所争议。有些人认为NFT艺术并非新艺术,只是一种新的收藏与作品的传播方式。而从更多NFT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要评判NFT艺术品是否是艺术品,主要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出发。
NFT艺术代表了一种“新科技美学”,它所创造的共鸣不完全是基于形式美的,而是一种形式美加上对以信息工程为代表的科学数理精神的认可。不少加密艺术作品的色彩和形式,是信息科技工程的计算结果,这种创作方法与传统艺术的创作方法是不同的。
一件由西悉尼艺术家Serwah Attafuah创作的名为Consensual Hallucinations的NFT作品;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