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宠幸佞臣,比如梁武帝晚年专宠朱异。朱异钱唐(今浙江杭州)人,编治五经,兼通杂艺,具有处理政务的才干,但同时又是一个善于窥探帝意、阿谀奉承之人,梁武帝对其可谓言听计从。梁武帝在处理东魏叛将侯景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几乎都与朱异有关,而侯景也以讨朱异、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晚年的梁武帝,已经基本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称其昏庸当不为过。
以言狂热崇佛,作为非常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崇尚浮屠,舍身施佛,今日造一寺,明日建一塔,将帅之略,不暇顾问,军旅之事,岂复究怀”,这既推动了佛教的传播、提升了佛教的影响,也造成了钱财的靡费、朝政的贻误乃至国运的衰弱。
历史上的梁武帝萧衍,一生的经历可谓颇具戏剧性。回头来说《琅琊榜》中的梁帝萧选,也是一位前后变化明显、性格复杂多端的君主。
登基之前的萧选,有理想有抱负,否则如何能与贤臣言阙、良将林燮结为好友,使其甘心效力?梁帝在位的前二十多年,也一定是位不错的皇帝。在他的信任下,林燮打造出了大梁最精锐的军队赤焰军;在他的支持下,皇长子祁王萧景禹整肃朝纲、激浊扬清。但是随着祁王威名日盛,林燮又是祁王的衷心拥护者,梁帝感觉受到了威胁,于是借助奸臣构陷之机,灭掉了林氏,葬送了赤焰军,毒杀了祁王,亲手毁了国家的股肱之臣,扼杀了一个政治清明的理想。
如果我们进一步比较剧中的梁帝萧选与历史上的梁武帝萧衍,可见他们都是经历丰富、性格极为复杂多变的君王。他们都是依靠军事力量走上帝位的,在位时间都颇长,即位之初都是励精图治、选贤用能,使国家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剧中屡屡言及大梁以礼治国,年终尾祭的人选问题引发了名儒论礼,这凸显出大梁对“礼”的重视;历史上的梁武帝齐集各方礼学大儒,亲自主持修订《五礼》,完备了礼乐文化建设。剧中靖王与臣僚商讨选官问题,谈到应该多选一些寒门学子,打破门第限制,唯才是举;梁武帝用人同样重视才能,大量选用寒门庶族治国。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做到始终如一,及至暮年,倦怠政事,心中已无天下黎民。梁帝后期远离贤臣,重用谢玉、夏江,这有如梁武帝晚年专宠佞臣朱异,致使政风衰颓。庆国公在滨州大肆侵占土地,则明显带有梁朝中后期世族豪强兼并土地之风的影子。剧中梁帝的统治和历史上梁武帝的统治多有吻合之处,两人都将前明后暗、性格多面的君主形象演绎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