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央视综艺《朗读者》:文心带着时代的张力回归

央视综艺《朗读者》:文心带着时代的张力回归
2021-10-22 10:12:59 文汇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三季的开场白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彻底地改变世界,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却决定着我们的进步和飞跃。”

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这并非一个新鲜的命题,但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在阔别1000多天后,《朗读者》第三季带着一种时代的张力回归。首期节目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背后的故事。中国的原子钟精准率达到了三百万年误差一秒的成绩。什么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就是。

从《朗读者》第三季可以感受到,文学在这个节目中是“点睛之笔”,它照亮了朗读者的整个人生奋斗故事,具有引领作用。这正是《朗读者》的优势所在。在短视频盛行、一些综艺节目娱乐至上的当下,有太多观众希望通过观看这样的节目而获取精神营养,受到启发,由此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灿烂的。

这使我想到如何重新理解文学在人生中的作用。我们中国古人在谈文学的时候,历来是把“文”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注重“文心”在文学中的核心作用。而讲文学的美,是后来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影响的结果,这使得我们古典时代“文心”传统受到忽略。

《朗读者》第三季播出后,我得到一点启示:《朗读者》整个节目实际上是以“文心”去引领朗读者们,同时又以《朗读者》去激活“文心”。所谓“文心”,便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心”——作为“天文”“地文”和“人文”之精华的融贯天地人“三才”的世界基本纹理或感性图式。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文心”,也就是可以通过语言、语文的生活来寻找生活的意义。《朗读者》给我的感觉是突破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让文学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心”去,在那里重新寻找文学的源头活水,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具有“文心”的文学的魅力。

突破“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传统界限,让审美的文学回归更加开阔的语言生活

《朗读者》中既有故事,又有回忆追溯,同时又有文学作品的朗读,还有文学作品的文字呈现,以及配乐,它们共同构成了关于人生奋斗者日常文学生活的展示。

随着影视、流行音乐等各门艺术越来越发达,文学的地位似乎在下降。但它在下降的同时,其实也在上升:文学深潜到每一位普通人、每一位人生奋斗者的生活里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照亮他的人生道路。在新一期节目里,网友们被外界昵称为“麦爸菜妈”的茹振钢、原连庄的“十年之约”感动。对于他俩来说,种子就仿佛是最独特的文字,他们在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上写下对农业技术、对这片大地、对彼此最深挚的爱。

通过这种方式,《朗读者》突破了审美的文学的狭义界限,也就是没有把文学只是看成审美的艺术或美的艺术。它重新展现了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人的语文生活。在这个概念上,《朗读者》悄无声息地做出了一种重要的回应及改变,即回答了人们关于文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到底怎样的疑问。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的魅力作出了贡献。

不再是满足展现文学的语言之美,而是展现文心的表达

《朗读者》并不满足于展现文学的语言之美,而是展现出“文学”一词在汉语及汉字传统中的原始含义,即作为“天文”“地文”和“人文”之心的交融的“文心”的表达。无论是科学家杨元喜、还是医生张定宇,还是校长张桂梅,他们都有一颗“文心”,带着“文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通过朗读作品把他们的“文心”释放出来,再激活观众们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文心”。

《朗读者》第三季的文学题材选择更加多样化。比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甚至非虚构写作等。《朗读者》第三季中张桂梅给父母的家书是她自己的创作,是她自己人生的遗憾,也是她对父母的报恩、歉疚。通过家书朗读,她对自己的人生欠缺进行弥补,体现了她的孝心。

在读书越来越小众的年代,《朗读者》与大众形成良好的化学效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要追求人生的境界,都要思考。一旦进入到思考的时候,他就要用有文采的语言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反省的人生、反思的人生。进入到这个过程,他就要求助于文学。阅读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他人的生活,来分享其他的人生经验,然后同其他的人生经验对话,形成美学家伽达莫尔说的“视野的融合”。不同时代人的视野产生融合,这样人生的意义就更加多样化、更加丰满。

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有一颗文心,你就是在过文学的生活,就是在过语言生活,就是在用文学照亮你的人生道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文学梦,都有文学的心灵,都是文学的热爱者,文学能够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意义、带来价值、带来光明。

节目制作人董卿曾经说过,希望将来《朗读者》是一册熠熠生辉的相册,不仅记录文学,同时也记录时代,承担一种“拾遗”的工作。希望年轻人、大学生能够真的喜爱《朗读者》,能够全程认真观看《朗读者》,从中了解到文学在照亮人生道路方面的意义。

(王一川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泉)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