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读诗、写诗,其意义不仅在于塑造出一个个诗意的生命,更在于唤起个体向善的自觉,使受教育者成长为行走在大道上的人。或者可以更感性地说:诗,就是我们的宗教。诗教以美育(包括以培养审美观、欣赏美与创造美能力的“形式美育”及指向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实质美育”)与德育功能,不仅能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可补传统教育形式所不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还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比诗教更能承担起这一番诗性的表达呢?
书评不易为。早在1936年,沈从文先生《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中就有一番颇带锋芒的议论:“倘有人把书评目的当做媚悦友好……它结果自然容易堕落”、“理想的书评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可是理想的书评,事实上过去目前都不容易见到”、“大多数书评在过去和当前情形中,实在不能十分尽职。不可免受宗派、友谊以及一个商业背景所控制所拘束”。这篇小文虽距“理想的书评”标准尚远,但应不致伪饰曲解之嫌。我与长焕先生素昧平生而同为诗教的倡导和践行者,或可隔山长水阔遥致意焉。
作者介绍:
马大勇,男,1972年生,吉林省农安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吉林大学国学传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