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东京审判的公正性与合法性,十分必要
1946年5月3日,美、中、英、苏等11国在日本东京开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发动二战的元凶之一的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这场历时两年半的审判共开庭817次,受理证据4336份,庭审记录文字达1000万字,仅判决书就宣读了7天之久。这便是东京审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开庭时间最长、参与国家最多的一场审判。正是在这个法庭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次被公之于世。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种种原因,东京审判被国内、国际社会“遗忘”。日本某些政治势力和学者更是对东京审判提出各类质疑,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直到今天,日本靖国神社的显要位置上,依然矗立着拉达比诺德·帕尔的雕像。帕尔是东京审判的印度法官,他曾写了数十万字异议书,主张日本甲级战犯全员无罪。这份异议书也成为一些日本右翼人士为战争辩护的工具。
“这种危险的倾向值得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重视和认真对待,重申东京审判的公正性与合法性十分必要。中国是二战东亚战场最大的受害国,在东京审判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坚持,更要发出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业界专家大声疾呼。2011年5月3日,东京审判开庭65周年纪念日,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家专门从事东京审判研究和整理、翻译东京审判有关文献及论著的学术机构,汇聚了目前国内东京审判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学者力量。而依托中心的优质专家资源,东京审判出版工程着手的第一个大项目便是对东京审判最核心的文献———庭审记录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
但是,这谈何容易。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相关文献太少。日本和英美分别于上世纪60、80年代影印出版了日语和英语的庭审记录,但这些出版物不仅早已脱销,而且存在种种缺陷。为此,中心主任程兆奇及中心名誉主任、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万等专家多次前往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与文博场馆进行史料的调查和研读。期间,国家图书馆也提供了重要帮助,从海外收集来相关史料的缩微胶片。
日本美术史上有许多被誉为“名作”的作品,有的是因为其作者具有时代意义,有的是从日本国外引进,有的完成了继往开来的时代创新,缘由各异,但无不具有精彩的诞生故事,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