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新华网评:珍惜中秋传统文化

2016-09-15 12:09:5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是花好月圆时。点灯、赏景、祭月,让我们共话共享中秋传统文化。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起源与古人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以及赏月拜月等习俗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韵味。

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大约来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后,后羿因思念妻子,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在我家乡,拜月又叫“献月亮”,这种神圣的仪式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也往往深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记得小时候每年临近中秋节,我总是要提醒父母“别忘了‘献月亮’”,中秋节还要主动张罗。然而,随着我长大直到外地求学、工作,很少有人再提起“献月亮”,加之家庭成员难以团聚,这一习俗逐渐成为了历史,而且不只我家如此。

除了上述原因,人们生活的改善也导致了习俗衰落。比如,以前许多家庭都住平房,“献月亮”在各家院子里进行;现在大多搬进了楼房,“献月亮”也就不便被实施。比如,以前人们都盼着过节品尝美食,也期待同月亮一起分享;现在条件好了,分享热情却淡了。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都不该让美丽的习俗走远、被遗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先从娃娃抓起。如我所说,孩子们往往对习俗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习俗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讲故事、诗词朗诵、制作月饼等一系列精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动员家长、传递情感,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针对家庭成员难以团聚、条件不允许等问题,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搭起平台,创造更多可以提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让群众体验参与的条件。在某地,每年中秋节前街道旁边都会砌一个两三米长加工月饼的烤炉,人们从家里准备好白面、胡麻油、糖等材料,端着盆、排着队去“打月饼”,师傅们经常要一直烤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结束,小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等在烤炉前。类似这种举措,各地都应该重视、加强。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焕发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珍惜中秋传统文化,共祝人团圆、祖国好。马若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