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从家书内容窥探社会变迁

2017-01-17 16:14:25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人大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亲历了信札手稿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书信的价值,现在在拍卖市场中,普通人的书信也可以拿来拍卖,清代或是民国的普通人书信也有几千元不等,如果是毛笔所著,书法也还可以,可能要更贵一些。”

信札手稿虽然收藏的历史悠久,但不属收藏大项,往往附着在书画或古籍文献中,原因是因为信札多属尺翰短简,在唐宋以前就有“艺文之末品”的说法,不仅与占艺坛主流的书画作品难以比肩,而且也不如版刻古籍厚重。至于手稿,根本就是文人著作的草稿,很难保存下来且艺术性不强。因此,长期以来信札手稿都未能进入收藏者的视野。然而,随着书信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加速没落,信札手稿却逐渐成为了收藏家们的“新宠”。从“地摊货”到“艺术拍品”,人大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亲历了信札手稿的变化,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张丁坦言,价高不是坏事,都拿它当宝贝对书信文化的保护有益无害。

曾经名人书信

常被当废纸处理

“20多年前的潘家园,你能想象,像贺敬之这样名头几十封上百封的家书千把块钱能打包带走。”张丁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末,没有人在意名人信札手稿的价值,在潘家园古玩市场、月坛邮票市场等地方,名人信札手稿的摊铺前几乎空无一人,偶尔能见到几个来收购信札手稿的买主儿,绝大多数还是为了信封上的邮票而来。“邮票连带信纸和信封,后者不要钱,邮票的票价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拿走”,张丁说,那时候流落旧货市场的信札一部分来自一些文人、干部后代,他们认为旧书还有些收藏价值,但旧书信没什么用,就当废旧纸变卖了。另一部分来自于国有出版社、报刊社、国家机关的文档处理。上世纪70年代后许多文化单位搬家、扩建,整理文档时诸如作家来稿、作家与编辑的通信等,常被当作废旧纸张变卖处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