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豆棚瓜架语如丝(下)(5)

2016-12-25 10:25:40      参与评论()人

在传统中国,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在这种制度下,社会上也产生出一大批的庸人和狂人。只有那些很快通过制艺,在科举场上如沐春风之人,才有可能心平气顺地从事其他的事业。否则,人们一辈子都会痛苦地挣扎在科举文网中而难以自拔。纵观潘国顺的一生,他虽然碌碌无为,却心有未甘,内心深处充满了出人头地的幻想。他在《恨事》条中就写道:“千里马不逢伯乐,天上龙顿失云雨,猛老虎猝入平阳,英雄汉困于陋巷,红花女嫁与村夫,美少年娶着老媪。我本恨人,好言恨事,薄书于此,以证诸贤。”潘国顺自比为“千里马”、“天上龙”、“猛老虎”、“英雄汉”、“红花女”和“美少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举步维艰,所以对社会充满了极端的怨怼,遂将这种情绪通过随笔的形式传达出来。

与生活在盛清时代的蒲松龄不同,潘国顺身处十九世纪内外交困的晚清时期,不仅二人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而且活动的地域空间亦大相径庭。蒲松龄生活在齐鲁大地的山东淄川,而潘国顺则生长于黄山白岳之间的商贾之乡。蒲松龄的著作主要是演绎鬼神故事,生活的艰辛,科举场上的失落,似乎并未泯灭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聊斋志异》中的诸多作品,以生花妙笔状摹情感之幽微,曲尽性与爱的缠绵悱恻,仍不乏诗情画意与浪漫情调。在他笔下,“多具人情”的花妖狐魅,实际上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理想与愿望。而潘国顺则不同,相对而言,《扫愁帚笔谈》系属作者的游戏消遣之作,其中的绝大多数记录更具写实性,书中洋洋洒洒、笔走龙蛇的诸多细节,在在皆反映了重商背景下大、小徽州社会的沉重与阴暗,折射出科举时代一个读书人的苦闷与绝望。

在徽州,《聊斋志异》一直备受瞩目,为许多文人商贾所追捧。现存的不少笔记、文集,皆有明显模仿《聊斋志异》的痕迹。譬如,清乾嘉年间歙县人江绍莲有《聊斋志异摘抄》一书。与此差相同时,在歙县教书的淳安人方舒岩,亦著有《聊斋志异方舒岩批本》四卷,该书对《聊斋志异》作了细致的评点,并将类似的徽州故事附于相关的篇目之下。此外,嘉道年间活跃在浙西的婺源士商江南春,也数度阅读过《聊斋志异》,其人“喜其叙事详明,笔亦大雅不群”,认为该书是“真勘破人情者”。江氏后来撰成的《静寄轩见闻随笔、静寄轩杂录》(未刊稿本)等,也有模仿《聊斋志异》的痕迹。

不过,《聊斋志异》“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蒲松龄笔下从书箱里爬出的“蛰龙”,摹绘如生,亦真亦幻,颇富童话色彩,其间的遐思妙想,予人以一种莫名的神秘之感;而潘氏砚端其状“如丝”的“困龙”,则折射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庸人臆想与喧嚣尘世的狂躁。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整个社会似乎都充满了自觉怀才不遇者,到处皆飘荡着壮志难伸的悲歌……

录入编辑:洪振雷

首页上页...23455
 

为您推荐:

如何烧香

2016-12-25 10:25:40

劳伦斯的撒丁岛

2016-12-25 10:25:36

另一幕的斧声烛影

2016-12-25 10:25:36

鬼界是低俗的吗?

2016-12-25 10:25:35

异与常:亚洲的生死怪谈

2016-12-25 10:25:35

买书如买妾

2016-12-25 10: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