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浙江小百花创新发展的样本意义

2017-03-23 16:05:4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春香传》

“1984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组建时,估计没多少人看好它。因为,从上世纪30年代越剧十姐妹整体亮相大上海,实际上就宣告了越剧已从浙江民间(农村、乡镇)登陆大上海舞台。随着越剧的市民化普及和上海市场的影响力,浙江越剧进一步被边缘化了。可以说,初创时的小百花,就似生长在上海强大的越剧艺术这座高山边的小花,没有大牌艺术家,只有几个戏痴和从各地选来的一批未出道的小姑娘,因此,曾有专家认为,这是几乎没有胜机的出海。

30年过去了,浙江小百花竟然创作上演了49部戏,平均1年一部半的速度,这对于一个国有的文艺单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当茅威涛和小百花的30年汇演,一路巡演唱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湾市场,各地媒体不惜版面的深度报道,与火热的市场形成难得一见的强势呼应。

在当代中国戏曲界整体面临转型、寻找各自出路时,浙江小百花的30年艺术创新发展实践,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样本,不但创造了艺术产业可借鉴的现实价值,更是为当代中国艺术产业转型理论研究贡献了一个真实的样本。

茅威涛在《江南好人》中饰演沈黛

艺术家的担当无价

今天,中国绝大部分戏曲剧团还在国家喂养模式下,亦步亦趋地走向市场。中国戏曲发展创新,靠什么?只有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艺术家的艺术自觉,而这正是艺术产业得以发展的两个重要前提。因此,在所有媒体对茅威涛的采访和报道中,茅威涛给出的全部信息,可以浓缩成两个关键词:感恩和担当。

茅威涛的感恩对应的是小百花发展的前15年。小百花从创建之初政府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到与顾锡东和杨小青等越剧前辈的知遇之恩,正是他们的精心培育和呵护,才奠定了茅威涛和小百花的业界地位,而且起点很高。而后15年,茅威涛及其团队艺术上永不满足的个性,经常能从艺术创作滞涨所引起的焦虑中获得创新的原始驱动力,并顺利转换为新的艺术创作和表现力。显然,永无止境本该是艺术家创新的性格底色,但对于成熟又保守的越剧界来说,茅威涛的创新自觉,就自然成为一种艺术担当,而且这种担当十分可贵。

中国戏曲早期都是“名角+剧组”的基本模式,大部分名角的剧组角色比较单一。同时,成功的剧组也就是死守几部看家戏,客串几部当家戏,传统而保守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状态。经过前15年的努力,凭茅威涛的几部看家戏及其艺术成就,完全可以做一个守成的艺术家,守住那几个已经成功的戏,一起变老,一样能进艺术名人堂,最终成为博物馆艺术,这也是绝大部分艺术家的共同归宿。但这显然不是勇敢者的选择,更不是茅威涛的选择。茅威涛的选择不是守成,而是选择风险极大的创新。这样的艺术担当意味着要付出代价。曾有专家认为,茅威涛是拿自己的艺术成就和名声,进行一场风险极大的豪赌。

可想而知,茅威涛当年的心情和遭遇的压力。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在茅威涛最为艺术叛逆的特殊时期,导演郭小男、编剧冯洁的加盟,他们组成了有高度认同感的艺术创新团队,茅威涛的担当顺利扩展为团队共同的艺术担当。这个主创团队不但建构新的艺术观念,强化了创新意识,更是给小百花注入了独特的艺术气质。茅威涛依靠信念和执著坚定地推动艺术实验和创新,这犹如艺术朝圣,过程确实有点悲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的感恩之心珍贵,艺术家的责任担当无价。

《寒情》

创新是艺术家的天性

艺术家最不能接受的是在同一个层面不断复制自己;而艺术样式最大的悲哀是在一个样式中,固步自封。所以,艺术才具有突破和超越的天性冲动,这不但是一个优秀艺术家需要的基本素质,也是区别艺术家高低的重要标志。

小百花30年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长的过程,面临着分别来自观念上的、业界专业标准上的、当然还有市场的压力。如果把30年分为前后各15年两个阶段来看,可以清晰看出前进、停留、思考、再前进的艰难的发展步履。前15年基本是在越剧传统规制中,做到最好。但题材内容是古典的,艺术形式也是传统的,只是更讲究并注入一种诗化表达,凸显文人气息,完成了创作团队唯美的个性化追求。前15年虽然整体性突破不大,但已经可以感受到茅威涛内心的极端不安分和小百花追求创新的内在基因。

创新突变的后15年,正好是导演郭小男、编剧冯洁的加盟之后,小百花形成了新的主创团队与管理团队的高度复合,构成了一个新的创作和管理模式,成为一个价值共同体。这个优秀的主创群体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和国际化的艺术视野,不但给小百花带来许多新的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也极具管理的职业互补性。

中国传统戏曲要实现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就需要一群又一群向着新的高度冲刺的有担当的艺术家。当然,要翻越这堵高大厚实的墙,除了需要信念,更需要智慧。

从《寒情》开始,紧接着的《江南好人》《孔乙己》《二泉映月》等曲目,是小百花对传统一次次突破的标志性作品。《寒情》虽然主题是古典的,但人物故事和心理逻辑已经重构,并引入大量先锋手法、舞台背景变得极其抽象,这一切完全出乎业界的意料和能接受的限度。随后的《江南好人》更是实现一人一戏生旦双挑,这种越剧从没有过的角色设计安排非常前卫。而《孔乙己》中茅威涛饰演的角色,甚至被一些人批评为:这是茅威涛准备抛弃老观众之举。而且许多热爱茅威涛的观众也非常愤怒,认为这是贬损了茅威涛在他们心中的美好。《二泉映月》,就完全是现代主题,故事人物的身份价值认知被重置,整台戏的形体和舞蹈设计更加当代。而《春琴传》更是一次移植日本故事,中国形式表达的有效实践。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