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十六字说尽屈原风流,有劳诸位跟上节奏

2017-06-20 15:19:59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与评论()人

十六个字尽显风流

令人赞叹不已,每一位都振振有词,每一位都是业内大咖,尽管整体性的事件仍然存在,却早已真相各异。当然,这事搁在今天,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男子清晨河边饮酒漫步,死了》

《震惊,解密男子失足落水全过程》

《反转?!失足落水男子系普通农民》

《消费XXX,请手下留情》

《姐姐妹妹们团结起来》

《专家谈落水男子:人们在他身上投射自己》

《落水男子事件之后,还原普通的农民生活》

《XXX生前金句曝光,底层人民的眼泪与真实》

《谁是这个时代的落水男子》

《月薪五万助理对谈落水男子家人》

《不要拿XXX当你糟糕生活的挡箭牌》

《我们就是要“炒作”XXX》

《五旬男子五分钟决定去死,你所不知道的心理障碍》

……

众声喧哗,抛开事实纷争,最令人感叹的是这16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在“渡河”这样一个极富死亡和抗争意味的意象之中,融入了“知己”、“觉醒”、“殉道”、“醉醒”、“进退”、“生死”等等元素,这无疑是崇尚中庸和温良恭俭让的儒家传统所缺乏的,因此为诗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公无渡河”:铺垫——渡河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劝阻渡河?是谁在劝阻?

“公竟渡河”:过程——为何不听劝阻一意孤行?

“堕河而死”:高潮——为何失败,如何身死?

“其奈公何”:结局——又能怎样?

每一部分单独来看根本不值一提,但是连贯起来则跌宕起伏,发人深省。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我们的传统里很少就诗论诗,西方新批评所提出的读者的创造性背离,在中国的感兴传统中根本见怪不怪!即使是普通人也很难不将这16字与屈原沉江联系起来,于是阅读这首诗时的思绪上大抵如下(因人而异):

“公无渡河”:“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长铗归来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公竟渡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堕河而死”:“虽九死其犹未悔”、“死得其所不亦快哉”……

“其奈公何”:“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可见,汉字不仅成为我们认识和塑造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时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模式。每一个汉字都是相对自足的意义个体,组合起来也就言简意赅,譬如黄侃所举的“妻丧速归”的例子,以四个字便表达了“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的意思。

汉字的魅力自不待言

同时,更重要的是,受汉字影响,我们的思想往往以“道”、“顿悟”、“意境”等重直觉、轻逻辑的形式加以呈现。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每一个词、句大多和其他的文本相指涉,也就带来了丰富的言外之意,以及旁逸斜出的独特审美感受。因此这16字虽通俗易懂,不比一些雅词雅字,所传达出的向死而生的信念却余韵悠长。

此外,四言体一方面典雅自然,另一方面朗朗上口,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未押韵的不足。从音律上看,“公无渡河”的“无”是平声,虽有劝阻之意,但是毕竟不是激烈之声,到了“公竟渡河”的“竟”字,则给人以急转直下、果断决绝之感,至于“堕河而死”的“死”字,在现代汉语属三声,不免一咏三叹、沉郁顿挫,末尾“其奈公何”的“何”字,则回归平声,余音久久绕梁。一字一音节,可谓掷地有声!

我有特殊的朗诵技巧

关键词:李贺李白屈原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