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机器人”能看图写诗

2017-07-14 14:30:16    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争议:语言拼凑游戏还是降低创作门槛?

小冰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引发巨大争议。

有人表示喜欢小冰的诗,有些语句很惊艳,比如“她嫁了人间许多的颜色”、“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等。反对的声浪也很强烈。诗人臧棣在微博上直言:“机器人写诗,是一件极其邪恶的事情。这根本就不是接不接受新事物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意味着一种剥夺。”虽然上传一张图就能写一首诗,但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加速了人的堕落,生命的退步”。而且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语言拼凑游戏”,只是在已有的诗歌语言中的拼凑组合,并不具有思想和情感,没有灵魂。

微软则将其称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联合创作模式”。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我们赋予小冰创作能力的意义,在于她能大幅度降低全体人类创作的门槛,使每个有志于创作的人,都能在小冰的协助下,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作品。而更加优秀的诗人,能够进一步创作小冰暂时写不出来的更优秀的作品,进而攀登人类诗歌艺术的新高峰。也许,只有小冰写不出的诗篇,才能称之为人类的诗篇?”

观点:不必全盘否定,科技和艺术并非泾渭分明

南理工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宗刚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小冰的创作有很多局限性,但不必全盘否定,“诗歌是纯语言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语言游戏、语言魔方,看你怎么去转怎么去组合。组合得好就成为美文,组合不好就让人昏昏欲睡。比如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分开单独看不觉得怎么样,但放在一起妙不可言。”在他看来,小冰恰恰是“歪打正着”,“写小说需要情节、故事推动,而诗歌讲究跳跃性,小冰的有些创作还不错。”

而且,在诗歌有些衰落的当下,小冰的创作以一种另类、无厘头的方式引爆了公众对诗歌的情怀,这从传播的角度看也不是一件坏事。

“科技和艺术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技术的进步肯定会影响文学艺术手段的更新。”张宗刚说,古往今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宋朝文明灿烂,文盲率很低,民众受教育率比较高,因为很多人写书。为什么呢?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写和流通变得便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读书人的兴趣。所以技术对文艺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不用盲目否定。”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