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五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开始尝试以自负盈亏的方式创办一份艺术的报纸——《中国美术报》这份官方系统中第一份美术报由此诞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始终是当时艺术领域内最先锋的艺术现象和最激烈的艺术问题被呈现的平台。
广州双年展评委与艺术家合影
如果说这份报纸标志着大陆艺术家和评论者对艺术媒体运行特定经济模式探索的第一步的话,1992年召开首届广州双年展则进一步向我们展现了当代艺术体系的建构和转变:它试图通过艺术市场的建立来改变当代艺术的生存机制,并将艺术市场视为当代艺术获得一定社会合法性和存在空间的可行渠道。新旧转变之间,这次展览的意图也受到了激烈的质疑——批评者认为,这无异于剥夺了“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让资本和市场“玷污”了艺术。官方与民间、制度与市场,艺术与资本,游走在冲突的两极中,八、九十年代的艺术工作者不断摸索着未来艺术体系的可能形态。
转变的当然不仅仅是艺术体制,还有当代艺术形式和风格本身。1991年,“新生代艺术展”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参与展览的艺术家大多毕业自中央美术学院,不同于以《中国美术报》为阵地的“八五新潮”对具社会和生命关怀的宏大主题的关注,新生代更倾向“近距离”的呈现:他们转向身边普通的人,事和场景,追求细微、平实的描述。同一时期,“车库艺术展”在上海发起组织,在经历过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和80年代中后期的反传统浪潮后,这一批艺术家开始直面当下的、本土的经验,追求述说中国语境下社会与和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感受。
新生代艺术展,王友身、周彦、庞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中间美术馆
王浩《广告牌》,在“新生代艺术展”中展出。作品用照相写实的手法描摹了一幅巨型海报和停靠在海报前的货车。图片来源:中间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