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不少人在看剧前,是冲着王传君去的;但是不得不说,很多人在看完《抄写员巴特比》之后,对这个作品的整体印象,更加深刻。上海黄浦剧场小剧场是个“黑匣子”空间,演员和观众之间,并无距离感。可喜的是,王传君和苏力德也以近乎自然的方式,完成了整场演出的表现;难怪,有不少朋友,在散场后,拿该作品的表演,和前阵子刚来沪的立陶宛OKT版《海鸥》做比较。作为该戏出品人的李芊澎,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老师,她对演员的选择,自然是非常严格的。“他俩松弛又说人话,这是中国演员很少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在《抄写员巴特比》还在排练阶段的时候,李芊澎曾如此评价王传君和苏力德。
看戏之前,我对此还持保留态度。毕竟,我脑子里对于王传君的印象是“关谷神奇”,对苏力德的记忆是去年运动剧场《战》里的肢体表现。而在看完戏之后,我想用“台词不装、身体不绷、空间不空、调度紧凑”来形容。二位演员的台词几近口语化,以至于王传君在演出后,解释说自己“可以说好普通话”的;而面对台词量巨大的《抄写员巴特比》,王传君和苏力德没有把作品演绎成脱口秀,并且两个人演五个人的戏,用表演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这是借助了适当的身体语言和巧妙的舞台调度来平衡的。
王传君和苏力德
但是不少演员,特别是在小剧场,对这样的“平衡”,往往会有不适感,这在《抄写员巴特比》里,协调得很好;当然,这里头有至少一半的功劳,是需要归于该剧的德国导演博立新·冯·珀泽的。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默契尤佳”四个字。演出中的小细节,还是需要大家去咀嚼的;我就分享,某天演出中的一个“失误”:饰演老板的王传君在一次摆放桌子道具之后,(应该是地面不平导致)桌子翻倒了,“轰”的一声巨响,把观众从戏里头惊吓了出来,而饰演抄写员之一的苏力德,用他在剧中一贯的淡定,默默走到桌子前,恭敬地把它复位;作为老板的王传君,用眼神夸赞了这位敬业的员工之后,调侃观众说:“你们叫什么?我还以为是哪个大明星进来了!”一来二去,出戏的观众,又被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