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话剧《前线》:故事打碎了 意义也成了碎片

2016-06-15 09:06:22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话剧《前线》:故事打碎了 意义也成了碎片

话剧《前线》:故事打碎了 意义也成了碎片

◎曹立群

我不赞成《前线》具有反戏剧性这种说法,宁愿说是导演还可以使文本得到更出色的重构。卢克所说的复调戏剧,碎片化的文本与面目模糊的角色,打破或者说拒绝了观众对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期待,但这种期待的减弱需要其他方面的元素补偿。

舞台右侧,一个人卖力地吹着不成调的军号,《前线》开场。本人非军人,但也听得出这个混乱的号声没有任何命令的意图。作为乐器,这个号角也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但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意向。无名之号,变形的声音刺破剧场,没有任何命令意义的符号具有极强的反讽意味。

舞台前沿,九男二女一字排开面向观众,一水儿肮脏的白服,每人面前一架灯盏,灯光一开,人的面孔类似鬼魅。舞台背景正中的巨大屏幕硝烟滚滚,在全剧中不断转换着不同士兵的历史照片。叙事的主体结构是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这让观众对剧情的推进有个大概的把握。演员们开始说话,他(她)们分别在叙述剧情:暗夜中,新兵和补充的弹药枪炮被运送到前线,很快就有人说:“前线就是个笼子,我们困在里面,等待任何可能发生的事。”(这个结论多么该出现在戏剧的结尾处)也许士兵们被困多日,但对观众来说一切才开始,没有过程,这个话的意味容易流于空泛。接着,炮声,炸弹,火海,坦克,机关枪,手榴弹,绿色的毒气,铺天盖地。舞台后面的钢板发出巨大的轰响声,模拟炸弹爆裂,大地颤抖,空气被爆炸扭曲,士兵血脉贲张,他们叫喊呻吟哭嚎歇斯底里,官感变得极其尖锐。当然这不是电影,无法实景呈现,所有这一切只能通过不同人的叙述。接下来有法国和德国士兵写给家人的信,他们各自诅咒着敌方的士兵。英、法、德、弗拉芒四种语言不时切换着表演来模糊前线士兵的国家属性,以碎片化的语言呈现、演员走来走去或停顿塑型,辅以声光电多媒体综合运用,描绘了当时的年轻人从盲目参战到质疑战争乃至被战争无情摧毁的全过程,力图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场景,揭示战争的残酷与荒谬。

从《前线》的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导演卢克从文本开始就试图超越《西线无战事》的叙事角度,因为“西线”是站在德国立场而言,因为法国在德国西边。卢克之所以采集多个文本和四种语言,就是想表达“春秋无义战”的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视野,进而为“前线”那些面孔模糊的士兵们招魂。其实结尾已经相当感人,在战争中死去的四个儿子、在后方失去唯一女儿的母亲,一一为死去的无国籍无身份的士兵合上他们的眼睛。战争不但夺去了男儿们的无辜生命,连女儿的坟墓也炸得无影无踪。黑暗中,母亲一声“玛丽……”的呼唤足以让人心碎。

据称,除了《西线无战事》之外,卢克还参考了亨利·巴尔布斯的法语小说《冒着炮火》、比利时士兵的家书、英国将军的传记和战地护士的回忆录等,希望能够完善并丰富《前线》的故事主线。“相较于政治隐喻和对战争的控诉,我更希望还原参与战争的每一个人在‘前线’生存与挣扎的体验;展现更加真实的战争创伤。”卢克如是说。想想看,原来一起唱歌、踢足球、像邻居一样你来我往的人们,国家一个貌似崇高的号召,彼此一夜之间就成了敌人。假如你熟悉这些不同的语言,定会为其荒诞感所刺痛。然而必须承认,卢克的多视角多材料合成的文本,虽然超越了《西线无战事》原文本政治的指向,也使得思想和意义层面的呈现稍显碎片化。即使是导演有意打碎讲故事的方式,那么前提是,重构的文本本身在文学性上也要足够好。

我不赞成《前线》具有反戏剧性这种说法,宁愿说是导演还可以使文本得到更出色的重构。卢克所说的复调戏剧,碎片化的文本与面目模糊的角色,打破或者说拒绝了观众对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期待,但这种期待的减弱需要其他方面的元素补偿。

必须承认,观众在感官上可以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也能体会导演反战和不忘历史的用心,多种手段的舞台和影像呈现也没有什么花拳绣腿。《前线》的呈现元素之间并不缺乏相互之间的逻辑,问题是它们没有办法在重构的语意环境下得到升华,从而造成了观赏理解上的遮蔽和缺失。

另外,《前线》面向的是欧洲观众,他们有着天然的语言理解的优势。在弗拉芒,当兵的是工人阶层,所以他们说的也是带着乡音的弗拉芒语,前线尤其是战壕里充斥着这种地方话。而舞台上的军官说法语。这个语言的象征意图一目了然。对于中国观众,即使分辨出语言在语音上的不同,也对导演的寓意毫无感觉。这是个悖论,也是戏剧的困境,就像昆德拉说雅纳切克的歌剧,只有用捷克语演唱才能彰显其语义学的意义和戏剧张力,而对于不懂捷克语的人其意义和张力必然弱化。

卢克并非要以现实的手段来表现战争,他清楚这是舞台难以显现的,于是他重构了文本,调动了更多手段,以期达到对战争苦难如锥刺股的呈现。能否在展示之外对于历史和当下有所穿透和超越,这值得编剧和导演思考。改编自欧里庇德斯的《特洛伊妇女》也充满了对战争无辜受难者的悲悼,对于同样不熟悉剧情的我们来说,这些女人也是受难的群像。然而很多人只听了音乐就已经动容。是什么力量深深打动了听众?是跨越时空的古希腊悲剧的审视,是希腊悲剧特有的仪式感。悲悯的歌声塑造了一群穿越世纪的母亲和女儿们,古老的乐器古老的歌谣,凄凉萧索的歌调溢满悲凉。这样想来,两个小时的《前线》在节奏把握上是否过于密集?若是像剧终母亲呼唤女儿那样,在剧里有些停顿,有些空寂,也许反而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摄影/ArminSmailovic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