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书信文化在没落但不会消亡

2017-01-18 09:33:22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常人很难想象,中国当代如此著名的两位大艺术家之间往来书信的语言竟如此朴实,信中没有炫技、情感直击人心。”在杨雨看来,书信相对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真实性,而这样直击人心的情感永远不会消亡。

“母亲写给儿子的信会激发母子共鸣,丈夫写给妻子的信会激发情感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杨雨认为,曹禺、黄永玉二人和普通人往来的书信没有什么区别。私密性是书信本身的魅力,往往写信者是对某个特定的人所写,书写的是特定语境下的特定情感,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种形式理所应当的会激发出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所以书信文化在没落,但不会消亡,为什么《红楼梦》读每一遍都感动呢?因为它能激发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往来书信几乎每个细节马上就能浮现出来……冰冷的聊天记录不会有重播性。”

21世纪初,电子邮箱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传统书信的功能。早期用邮箱和远方的家人或朋友沟通,不少人依旧保持了传统写信的格式与风格。但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量社交软件的出现,信息沟通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失去了对着信纸字斟句酌地沉思和酝酿,在杨雨眼中,人们同时也失去了如何准确表达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技能”,更逐渐失去了自我。

上世纪90年代初,杨雨走进大学的校门,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家人和朋友。在一个对于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书信成为了杨雨最大的精神寄托。在杨雨的回忆里,那个年代每个班级中掌管信箱钥匙的生活委员是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每次开信箱回来面对的都是所有人最期待的眼光。一转眼,20多年恍如隔世,随着年龄的增长,杨雨逐渐发现曾经在大学里自己每一封经过沉淀写下来的书信,成为了自己再现青春的一剂良药。“我现在翻阅20年前和家人、同学之间的往来书信,几乎每一个细节马上就能从我脑海里浮现出来,过几天再看,还会有这种感觉。”杨雨坦言,冰冷的聊天记录不会有重播性。

关键词:书信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