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2015年,一篇“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的出现让凉山一度成为了舆论焦点。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片土地带着贫苦、悲情、闭塞的标签,似乎与文化、艺术无缘,殊不知,恰是因着这份闭塞,使得凉山深处的神秘世界,得以自然地延续。不信,你看那古老华丽的彝族漆器,好比山中摇曳着鲜花的小溪,正缓慢而灵动地流淌,浅吟低唱着流传了千年的彝器古韵。
在凉山,即便是再贫困的人家里,也有一两件漆器的餐具,可能是全家唯一算得上家具的东西。彝族自称“诺苏”,“诺”是黑色,“苏”意指民族,诺苏人喜好饮酒,有朋自远方来,诺苏人必烹羊宰牛,备上酒菜,再用华丽的餐具、酒具呈给客人,以示尊重。
漆器的出现,最初或只因携带的便利。对于曾经历了漫长游牧生活的彝族先民,凡属易碎、不宜搬迁、携带不便的陶器之类器皿显然不适用于他们,而漆器不然。
在彝族歌谣《万事万物的开端》中,相传漆器是由狄一伙甫所创,距今约一千七百年,
具体始于什么年代,今人已无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