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让民间文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6-06-22 11:06:15  中国艺术报 张志勇    参与评论()人

比如蓝印花布,是千百年来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种棉花纺纱织布,种蓝草制成染料印染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制成的被面、包袱布、服饰、帐檐不仅成为百姓日用,也寄托了他们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但是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很多承载着民俗文化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消失,像蓝印花布这样的民间工艺出路在哪里?

中国民协副主席、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认为:“应该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创意设计符合现代人们生活的时尚产品,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是历史赋予我们传承人的责任。”三十年来,吴元新在收藏中研究,研究中教学,教学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形成家族、染坊、院校、社会多位一体的系统化传承模式。

民间艺术是美与生活的结合,抢救民间艺术的途径,就在于彰显民间艺术服务生活的特性,而不是相反。中国民协顾问、“泥人张”传承人张锠认为,“艺术是人的创造,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那么人的艺术理念、思想意识、审美追求一定会在渐进的社会实践中有所变化,其艺术创作也一定是变化的,应该在继承民间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当代营养,形成极具当代性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民众、实用、多量、廉价,是民间工艺曾经的关键词,如今却与“濒危”和“消失”紧密相关。传统手艺几乎每天都在消失,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和我们的日常使用完全没有关联而消失了。幸运的是,互联网和电商的快速发展,让手艺和使用产生了新的关联点,而且突破了传统业态的界限和距离的限制,正如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协理事赵普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感、交互感和参与感,但仅有互联网对民间文艺的主动趋近是不够的,民间文艺自身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参与更为重要。

关键词:民间文艺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