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曾经“边缘”的诗歌开始逆袭

2016-08-19 09:08:1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众多国内外知名诗人出席了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世界诗歌论坛”,接下来还将在多场活动中与读者面对面互动。左图为普利策诗歌奖、艾略特奖得主莎朗·奥兹,上图为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特伦斯·海斯。(资料照片)

众多国内外知名诗人出席了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世界诗歌论坛”,接下来还将在多场活动中与读者面对面互动。左图为普利策诗歌奖、艾略特奖得主莎朗·奥兹,上图为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特伦斯·海斯。(资料照片)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曾经“边缘”的诗歌开始逆袭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曾经“边缘”的诗歌开始逆袭

我们正在经历的不单是一个“全民读诗”的时代,更是个“全民写诗”的时代。

■本报记者钱好

昨天,普利策诗歌奖、艾略特奖得主莎朗·奥兹,艾略特奖、前进奖得主肖恩·奥布莱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特伦斯·海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诗人,在上海交通大学的2016上海书展活动之一———“世界诗歌论坛”上齐齐亮相,为正在火热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诗坛大咖们将在多场活动中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读者们的参与热情,烘托出当下诗歌在大众中的热度。曾经被评价为“边缘”“小众”的诗歌,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不少专家看来,正是互联网所带来的阅读和创作形式的双重蜕变,为诗歌插上了这一双“翅膀”。

互联网引发阅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诗距离你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

仅仅这个8月,上海西西弗书店就有4场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包括两场20世纪外国诗集的朗诵会,一位民谣女诗人的创作交流,还有“农民诗人”余秀华的新书分享。当代诗歌能以如此多元的面貌,频繁地出入大众读者的生活,这是几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景象。在这短短两三年的人气“逆袭”中,互联网的推动功不可没。

“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阅读方式的改变。”诗人西川认为,技术的改变必然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他举例说,国外曾有人预言长篇小说即将衰落,但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有声读物的风行,也让《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长篇巨著重新迎来了广大的受众。“诗歌也是一样。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手机阅读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接触某一类诗歌变得更方便了。”据悉,国家级诗歌刊物《诗刊》的微信公众号创办3年来积累了30万订阅用户,是目前《诗刊》纸刊订阅量的7倍之多———单单一组数据对比,足以说明诗歌阅读方式的巨大改变。

“其实诗歌距离你很近,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某诗歌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口号,道出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诗歌深入人心的重要理由。目前专门的诗歌微信公众号有数百个,“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十点读诗”等知名公号每晚准时推送一首诗,它们所共同倡导的,是让“睡前读诗”变成手机一族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些微信号往往采用名人读诗的方式,并配上相应美图,甚至专门制作相关视频,通过多媒体的综合呈现,让诗歌得以跳出纸面,呈现出更为多彩和便捷的面貌。如今,一篇诗歌推送文章的阅读量破10万早已不是稀罕事,甚至连房产、证券类公号都纷纷用诗歌来引流。

不过,西川提醒说,不能将微信上流行的诗歌看作是当代诗歌的全貌。“诗歌有许多分类。有的浅白,有的晦涩,有的适合朗读,有的只适合在纸面上咀嚼。能够在大众间传播的,一定是一部分的诗歌,依然有一些诗歌,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的。”

从全民读诗到全民写诗,诗歌创作进入新生态

事实上,我们正在经历的不单是一个“全民读诗”的时代,更是个“全民写诗”的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诗歌阅读,更带动了诗歌创作的井喷。据腾讯公布的数据,用户每天在微信上创作的诗歌数量都远远超过《全唐诗》,写诗正成为新的流行风尚。

去年最知名的诗歌事件,莫过于“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上的爆红,以及随后一批“草根诗人”的崛起。“草根诗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旺盛,已是不争的事实。”《诗刊》副主编、诗人李少君指出,这些诗人大多出身于偏僻地域,但是互联网消除了知识信息的不对称,让他们能获得与同龄人平等的诗歌教育。而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更让他们跳过了传统的刊物发表环节,人人都可以自由、自发、自然地表达,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读者看到并作出评价。“技术进步拉低了发表、阅读、流传的门槛,也改变了整个诗歌的创作机制、传播机制、评价机制。诗歌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新生态。”李少君说。

不过,微信自身的媒介特性所带来的传播局限,会否影响未来诗歌创作的走向,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短小、美好的诗歌往往能赢得更高的转发率;另一方面,给一首诗取一个更具娱乐性、争议性,甚至语涉低俗的标题,使之更容易成为“网红爆款”。有诗人提出担心,这些当下网上流行的诗歌类型,已经让许多年轻诗人的创作有所倾斜,久而久之,这种“趋众性”将可能造成诗歌创作整体的窄化。

对此,西川并不担心:“诗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写诗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他必然要在整个诗歌脉络的上下文中写作。”微信“爆款”根本无法动摇一个成熟诗人的创作。而李少君则认为,微信只是诗歌大众化的一个起点,起到普及的基础作用,“量多才能质好。读者的阅读水平,和新加入的诗人创作水平,都会在不断的接触和积累中慢慢提高。”

关键词:诗歌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