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古书收藏和其他门类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字画,按照他们行业的讲法,就是换手率极高。藏家会在短期内找南北差价,比如说一幅新的陆俨少,在北方拍一千二百万,下一场在上海紧接着就出现了。字画和瓷器的换手率都很高,而古书收藏毕竟跟文化的关系更直接,往往买家买到之后放在家里头不拿出来。当然,书商,就是职业经营古书买卖的除外。很多古书藏家,喜欢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除非有重大的变故,家里产生一种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变化,他们才会拿出一些东西。好的一面,是起到了市场稳定剂的作用。坏的一面,就是容易使市场枯竭,市面上没有好的货源。今天古籍市场的局面就是这样。发给大家的这几个图录,尽管全是大拍,大家能看到东西可能很一般。
我们再总结一下古籍拍卖的意义。我认为它的好处,第一个是使人们正视古籍,认识到古籍的价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一个老乡家,从做鞋底的鞋样儿中找出了一本《永乐大典》。如果要知道国图刚花了八百万买了一册《永乐大典》,我想他肯定不拿来做鞋样子了。拍卖对古籍是一种间接的保护作用,它让人们知道古籍的价值,认识它,并开始珍惜它。虽然我们不可以用贬义的话来说叫“小人喻于利”,但是对于市场而言,利益的驱动确实很有用,没有人会再把一个有着巨大经济价值的东西毁在自己手里。
第二个意义就在促进了流通,尤其促进了文物的海外回流。大家都知道海外这几大批古籍的回归,像上图买到了翁同龢的这批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件。比如国图现在买到陈澄中的收藏,对提升国家的文化财富有极大的作用。又比如上博买《淳化阁帖》的宋拓零本……这一切都是源于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