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国内第一场正规的古籍拍卖是什么呢?1994年秋天的嘉德古籍专场。嘉德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第一大艺术品拍卖行,古书这个行当从头就有,一直到现在。1994年,嘉德第一次举办正规的古书拍卖会,同时也从这年开始,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大拍的做法,直到今天。国内其他拍卖公司也基本按照这种方式来做,每年春秋两季大拍,中间再穿插一些小拍中拍,虽然起了各种名字,比如像迎春拍卖、夜场之类,但是大拍这种形式基本固定下来了,古籍拍卖从此开始走入一个规范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看看嘉德第一场古籍拍卖会的图录,跟后来图录的风格也很不同,但是已经有了现代拍卖图录的基本样式,那就是图片、说明加估价。
拍卖改变古书价格
拍卖出现之前,不管是私人藏书还是公家藏书,除了自己印、抄,得书的渠道不外乎从书店、私人手里购买,或者是捐赠,从古到今没太大变化,而且价格是私密的,不为外界和大众所知。而拍卖则使古籍交易的价格公之于众,成为可以共享的信息。
拍卖刚出现的那几年,古籍拍卖的估价和底价,比当时的市场价格,就是北京的中国书店、上海的博古斋等这些老的古籍书店的定价,平均贵八到十倍,所以最初一般的买家都不认可。当时嘉德的第一场拍卖举办过一次预展,也跟今天不同。按照我们中国拍卖法的规定,古书拍卖之前,必须进行不少于两天的预展。我们现在的通常做法是三天,三天的预展,你可以随便看任何拍品,然后再决定是否去买。第一场拍卖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搞过,并不懂得常规的程序,大家都是借鉴国外拍卖公司的一些做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于是,他们到处搞巡展,到处跑,到了天津、广州去展览。大家普遍的反应是价格太高了,不认可。藏书虽然说是一个很高雅的项目,喜爱的人也很多,但对于高端人士来说,它仍然是小众收藏品种,所以最初拍卖的价格并不好,但是仍然使一些公私藏家开始关注拍卖市场。我跟图书馆界的朋友聊过天,在1993年和1994年的时候,他们都认为这个价钱不能接受,因为那会儿图书馆经费远不如今天充裕,所以图书馆基本不参与拍卖这个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