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1865年12月30日)
《丛林之书》
童话大师吉卜林
1907年,吉卜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奖的英国人,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吉卜林不是以厚重的史诗巨著而是以童话故事《丛林之书》广为人知。据说瑞典人本来以为他们翘首以待的这位作家,应该和他笔下的那个在丛林里长大的狼孩毛格利一个模样,还应该带着棕熊巴鲁、黑豹巴赫拉,甚至还有四个狼兄弟一起出席颁奖典礼!当时有个记者做了这样的报道:“当人们发现吉卜林和其他人一样穿黑西装打白领带时,立即就引起了阵阵的窃窃私语。”他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吉卜林的读者为他们喜爱的作家设计的形象:“啊,真希望他手里抓着一条蛇!”尽管吉卜林也写了小说《吉姆》并主要因《吉姆》等作品的成就而获得诺奖,艾略特甚至把吉卜林作品的影响看成是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普通读者的心目中,他就是那个写“狼孩”的童话作家,大概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路易斯·卡罗尔同享儿童文学市场的第一等待遇,正好:一部献给小男孩,一部献给小女孩。
《丛林之书》,[英]吉卜林著,张新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杰克·伦敦(1876年1月12日)
《野性的呼唤》
野路子杰克
杰克·伦敦大概是最命苦的文学家之一,因家境贫困,八岁的时候到畜牧场当牧童,十岁开始在旧金山一带做报童、码头小工、帆船水手、麻织厂工人……十六岁未成年就失业当了下岗工人,在美国各地流浪混饭,并以“无业游荡罪”被捕入狱。渴望上学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失学儿童杰克,自己攒钱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因为钱没攒够,被迫退学,于是加入到阿拉斯加淘金者的行列,渴望一夜暴富,从此专心学习。相似的经历,如果他能有高尔基的觉悟,恐怕不至于蹉跎岁月英年早逝而是当上美国“作协主席”了。早年的坎坷,为杰克·伦敦的小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野性的呼唤》中那只最终在狼群中成为狼王的狗,大概就是杰克混入文坛后面对其他作家的自我观照。
《野性的呼唤》,[美]杰克·伦敦著,刘荣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1月15日)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
先知曼德尔施塔姆
据说曼德尔施塔姆的外号是“疯子”。在那些城府很深的人看来,他确实像个疯子。在朋友眼里,他是一个“奇怪的、困苦的、命运多劫、而又非常具有天才的人”,一只“装有意想不到礼物的箱子”。总之,不是个正常人。耶稣曾经说过,先知在自己的家乡往往不受欢迎,而在家乡之外却受到尊敬。曼德尔施塔姆像流亡巴比伦的先知一样,在苦难的俄罗斯大地经受了长期的磨难,但却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谱写出当代的“耶利米哀歌”。先知不是在卧室书桌上写诗,而是在大街上,草原上,群山中写,正如先知诗人但丁“写诗时踏遍了意大利的羊肠小道,磨破了多少鞋掌、多少牛皮鞋和多少平底鞋”。这番话首先适用于曼德尔施塔姆。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俄]曼德尔施塔姆著,黄灿然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说起村上春树,很多人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常年陪跑者”这一标签。尽管读者一次次为他遗憾,但村上本人却看的很淡。村上春树说:“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读者,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太浓,并不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