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亦是如此,如果局限于《芥子园画谱》,晚年的“黑宾虹”可能会少了许多哲学味道。
过去学画不方便,《芥子园画谱》因为这个契机,玩出了很多大师。今天面对高效的媒介时代,却鲜有齐白石一样的大师出现,为什么?
记得1999年,童中焘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美术技法丛书——山水画》,利用古代画论的原文和古代绘画的局部来讲解山水画的来龙去脉,虽然是技法系列,但规模框架宏大,只是由于那个年代黑白印刷的模糊,没有引起画坛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这本书也回答了老一代艺术家对《芥子园画谱》的看法——没有师承。
启功说:“曾看到些近代名人款识中所提到的“仿某人笔”,这时真见到了那位“某人”自己的作品,反倒发生奇怪的疑问,眼前这件“某人”的作品,怎么竟和“仿某人笔”的那种画法大不相同,尤其和我曾奉为经典的《芥子园画谱》中所标明的某家、某派毫不相干。
是我眼前的这件古画不真,还是《芥子园》和题“仿某人”的藏家造谣呢?后来很久很久才懂得,《芥子园》作者的时代,许多名画已入了几个藏家之手,近代人所题仿某人,更是辗转得来,捕风捉影,与古画真迹渺无关系了。”
今天的印刷业很发达,盗版更加发达,版权的保护日益完善。当年那个好色风流的老头李渔应该不会再为盗版火冒三丈了。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渔不印《芥子园画谱》,又会怎么样?
印刷媒介时代,文字代替了口头传播,文字本身也具有了更高的语义,具有了更多可以延伸的意义。
所以,印刷时代的内容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所以以前,人们喜欢读书,喜欢追本溯源,人们习惯了这种模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维逻辑训练。一旦有一个快餐式的东西出来,必然有人反对。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郭沫若等等,受过《芥子园画谱》教益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对它都有一个冷静的评价。那是个大师频出的时代。
今天去书店除了《芥子园画谱》外,你还可以看到董源、巨然、荆浩、关仝、范宽、马远最清晰的原作印刷品,甚至在网站,手机端,轻轻松松的可以饱览各家真迹影像。古代性价比高的艺术教材,如果放在今天,还是出于执念或者急功近利再抱着无墨色变化的、无高古气息的木刻本死抠,确实应该重新反思它的意义了。
在搜索网站搜索“芥子园画谱全集”字样,结果达571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