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场“十二人画展”的作品并非是惊世骇俗的突破或者激进的观念,展出的作品多是水彩画和油画,内容多为安静的花朵、静谧的植物园、色彩浓烈的京剧人物……甚至没有一幅绝对抽象主义的作品——是的,他们是提倡回到“红光亮”之前的绘画风格,那一段被时局愕然打断的中国艺术现代主义之路。
袁顺“喊,汗,汉”系列5 水墨、炳烯、宣纸、卡纸38×55cm 1987
而第二单元中的那些珍贵行为艺术影像资料显得颇为难得,也实属不易。特别是在今天的当代艺术语境下重温,颇有启示和警示意义。由此,本文有意将这场三十年回顾展的讨论切入点聚焦为“行为艺术”。
时间、地点对一场行为艺术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1986年底杨晖、宋海冬等人在虹口区第二工人文化宫的“M观念艺术表演展”,还是同年丁乙、秦一峰等人的“街头布雕”,以及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由李山、张健君、宋海冬、孙良、周长江、王景国、肖小兰等人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行为,都是在当时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下石破天惊的发声。当时的行为艺术创作也受制于诸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比如“最后的晚餐”仅持续了27分钟;后被邀请作为集体作品参加89年“现代艺术大展”,后因种种原因未实施。
街头布雕
但是发生过的,不会彻底消失。正如策展人朱其所言:“从‘M观念艺术表演’到‘最后的晚餐’,上海八十年代后期的前卫艺术超越了民国的摩登现代主义,注入了消费语境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以及精英主义的宗教救赎的议题。”
M观念艺术表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