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就是这个。我们继续说南京的事,刚才我给你看这个图片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柱子都不是中国的传统柱式。但是汉代通过凿空西域而看见了世界,至少像张骞到了大月氏,应该看到犍陀罗文化各种因素,就是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在印度河流域的一个交集点上呈现,这就是我讲的在南朝的石柱,它是典型的波斯-罗马柱式,凹槽有宽度、有比例,怎么会在南京出现?所以这里面我要牵出一个重要人物刘裕。
宋武帝刘裕第一个跟谁发生交集呢?法显。他399年从长安西行求法,412年回国,“浮海东还”、在青岛崂山上岸,随身带回经、像、图。经是指戒律,像是指佛像,图是指“龙华图”,即经典寺庙的图,他要建一个真正体现印度风格的塔寺。他首先想在青州建,但是没成。为什么呢?京城来旨,要建在彭城,彭城是刘裕的老家。也就是说他要把佛寺建在故里,作为时代的转折点。那时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已经非常恭敬。有说刘裕当时见到一个西域高僧佛陀跋陀罗,敬拜有加,行止完全符合“法王”要求。正是这些西域高僧将异域文明要素引入中土,为魏晋南北朝小文艺复兴助力。
法显在南京译经所在地叫“道场寺”,前身是“谢司空寺”,谢玄指挥了淝水之战,建这个寺是为纪念淝水之战的阵亡将士,这个很有意思,它实际上是中山陵“国民革命将士阵亡公墓”的前身。民国时代元老对历史非常精通,民国建筑之所以耐看,里面有几个因素,一个是中华传统元素,来自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个时代为什么好呢?它是一个文明交汇的时代,有很多外来异域因素。其次是西方因素,两者在机结合。我刚才给你看的魏晋时代的那些柱子,特说明问题。
云浩:回到我跟你的问题吧,我发现你对这种雄强霸气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包括你当时弃苏州选陕北,其实吴梦窗、姜白石这也是一种美,但你屏蔽这个,当然你说这个颜真卿、李白大气磅礴,雄浑美,可你就只认这个东西里面藏着这个民族复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