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始,福建路转运使丁渭、蔡襄制大小龙团以进贡,这是当时对茶最为“专业”的文人,亦有诗作记录下了蒸青团饼的采制工艺。其中不乏对龙团凤饼的赞誉,也有对采摘时节、蒸青形制的记述。
如丁谓的《咏茶》:
萌芽生社雨,采掇带春冰。
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
烦襟时一啜,宁羡酒如渑?
蔡襄也在《北苑茶》中记录了制茶的环节:
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
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
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
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
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上焙,篮笼雨中民。
长疾勾萌拆,开齐分两心。
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鳞。
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
缄封瞻阙下,邮传渡江滨。
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啜将灵药助,用于上尊亲。
投进英华尽,初烹气味真。
细香胜却麝,浅色过于筠。
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
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很多茶诗,都成为历史考据的重要资料。
比如明末清初释超全的茶诗,就曾作为溯源乌龙茶工艺的重要考证资料。释超全是1685年前后来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他的《武夷茶歌》叙述了武夷岩茶的历史和工艺,后半部分为:
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
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
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自古就有的焙茶
不论是蒸青还是炒青,古人制茶皆重炭焙,一是炭焙可以表现更好的茶香;二是古人普遍使用炭火,相比于柴火,火力足又无烟气。
当然,炭焙的茶更可以减少茶的寒性一面,所以一直到今天,中国的很多茶农家里还会保留着炭焙茶叶的传统。
如明代高启《过山家》:
流水声中响纬车,板桥春暗树无花。
风前何处香来近,隔埯人家午焙茶。
茶书中经常听到的“茶焙”,指的是焙茶场所(今指车间),或指竹制的器具,用于焙茶之用。专门写茶焙有两首知名“皮陆”的诗,一是皮日休的,一是陆龟蒙的。写的茶焙的材质、功效,还有关于焙茶的武火与文火的技巧。
再如唐代皮日休的《茶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焙茶古代分两种,一种是制茶时候需要焙干。另外一种是煮茶之前需要烘一下。川人文同写的蒙顶茶的诗篇《谢人寄蒙顶茶》,也是经典:
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
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去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社。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