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被称为魔都,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多元文化在此交融,但它仿佛永远怀抱着世界的精彩,复杂的历史与开放的格局,让上海有太多无法定义的风格,于是“海派”由此绵延至今。这份东韵西情的气质,不仅造就了上海,也延伸到了德必外滩8号。
行走在高楼大厦间,你或许就会遇见另一种风景,或许就会被另一种上海味道——石库门——所吸引。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石库门内的生活和故事为题,以画笔和剪刀为媒,成为当代海派艺术的领头人。
李守白,1962年生于上海,当代重彩画、海派剪纸艺术大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已创作和发表作品1000余幅,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他积极从事上海题材的艺术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被媒体誉为“上海石库门先生”。
如果说,石库门就是上海人的根,这丝毫不过分。石库门的一砖一木,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这种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也造就了独特的海派文化。生长于石库门弄堂的李守白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情感,而这种情结也都渗透到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剪纸,还是重彩画,他都能以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生动地展现弄堂内外千姿百态的生活图景。
在德必外滩8号,收藏了李守白大师的6幅作品,让我们一起共赏海派艺术之美。
1.《春映步高里》
《春映步高里》是艺术家李守白2009年创作的重彩风景作品。白墙、黑字、红瓦见证了那段隶属于法租界的岁月。艺术家李守白在此作的绘画技法上体现了砖墙的斑驳感和年代感。在主色调的搭配上,嫩绿色配红砖色,两种非常难以搭配的颜色,融于一幅画面,颜色的处理出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2.《衡山路》
《衡山路》是艺术家李守白为“符号上海”艺术展创作的一幅海派剪纸作品。从构图上来说,给人意犹未尽之纵深感。主色调是秋天的代表色——红色、橙色和黄色,充分营造了落叶时节、夕阳西下时分的温暖感,辅以蓝色、绿色点缀其中,平衡了观感,亦揭示季节当属夏末秋初。
3.《女人花》
《女人花》是艺术家李守白创作于2012年的一幅重彩作品。画面中的两位女子神态妩媚,前方女子身着的红色旗袍十分跳跃,尤其是对服饰面料的质感处理,艺术家对厚薄技法转换与细节刻画的功力可见一斑。在两位主人公的身上显而易见花朵元素,彰显了艺术家对隐喻主题的绝妙巧思,没有平铺直叙的描绘,却让人在不经意间联想起女人与花这种浑然天成的美好对象。
4.《悠旋琴颂》
《悠旋琴颂》是艺术家李守白创作于2012年的一幅重彩作品。画面打破了习以为常的透视角度,理应近大远小的主人公布局特殊。艺术家选择了清新的绿色为主基调,不论是女子身着的旗袍,还是作为细节刻画的绿植与花卉,甚至是作为散点透视化开的空间感都以绿色水墨渲染,同时在角落以红条门框与抱枕作为鲜明的对比色,打破了原有的清淡格局,给画面以生动之感,更吸引观众眼球。
5.《兰香琴韵》
《兰香琴韵》是艺术家李守白创作于2012年的一幅重彩作品。画面别具一格的以圆形为外轮廓,事实上无形中加大了创作难度,对于画作空间需要更有取舍。而此作中三位主角的布局十分恰当,看似两位女子占据了画面主要空间,然而一位女子背向观众,也增加了几分神秘之感,而可爱的小女孩抱住母亲的腿之余正悄悄探头,好奇的看着前方,三人动作有静有动,因此即使在圆形构图中刻画了多位主人公但画面不显拥挤。
6.《雅堂香茗》
在艺术家李守白先生的画作中,由于他在用色方面独具匠心,使得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浓浓的东方色彩。上面这幅作品,老铁壶、桌旗,几样小吃,数杯斟了半满的茶水。桌子底下一只可爱的小猫。这样的东方色彩,正是精巧、雅俗共赏。艺术家李守白先生对于彩墨的运用日臻化境,墨色在宣纸中晕染之后,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如此令人着迷,玩味不已。而这正是收藏的意义之所在。
欣赏完这6副艺术品,记忆中的上海生活跃然纸上,仿佛又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站在画作面前,耳边仿佛就传来上海女人轻哼着小曲、邻家小孩嬉戏打闹、老人相互依偎共话家常的熟悉声音,感受到满满的温馨气息。这样的作品,必定是倾注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
在艺术家李守白看来,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份勇于改变传统文化艺术的担当和胆略,而不是墨守陈规。他说:“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保留其精髓,用当下的、符合时代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而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办公一样,如今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在德必外滩8号,我们将办公、艺术、文化、创新融为一体,打造出外滩艺术办公的新标杆。用简约雅致的手法来描述海派的儒雅;用中外艺术作品来提升空间气质;在这里,触摸上海的百年底蕴,感受国际的时尚轻奢艺术办公;在这里,看见上海,遇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