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师承与流变——谈青衣程腔中的“立音儿”技巧

师承与流变——谈青衣程腔中的“立音儿”技巧

程腔特征鲜明,脍炙人口。而程先生早年嗓音倒仓,于困顿中搏出一条生路,创出程腔,也被流传得宛若一段传奇。

程砚秋先生早年曾经师从梅兰芳先生。粗粗看来,程腔自成一格,与梅派唱法大相径庭,那么,程腔与梅派唱法可有师承?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长久以来,因为着意于此,便找了程先生的几段代表唱段,做声腔分析,后又找出梅先生几段代表唱段,做了一些对比分析。于是,有了下面一些收获。

通过两个流派声腔对比分析,看到一个重要的现象:不同的发声技术的运用,是形成流派风格的重要因素。

为了叙述方便,先从梅派声腔说起。

现在的很多梅派演唱跟梅先生的唱法距离很远了。也有人称现在的唱法为“新梅派”。我用来分析的唱段样本,都是梅兰芳先生的录音,取样选的是老梅派吧。但同时,我也用新梅派的声腔,与老梅派做了对比。老梅派的味道与新梅派听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是什么不同呢?很典型的,在《霸王别姬》的二六“劝君王”中,露出了端倪。

两种唱法“旋律”基本一样,但是劲头儿不一样。哪不一样?原来,梅兰芳先生的唱法技巧中,用“立音儿”唱法当家。“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赢字,腔儿在1音和一个落音,秦字,腔儿在两个1音和一个落音。嬴秦,两个字,在腔儿上说有五个音。这五个音,梅先生都是用“立音儿”唱出来的。也正是这五个“立音儿”,成全了梅派声腔的风格劲头儿。而新梅派的唱法,通篇没有一个“立音儿”。

回到主题,程先生从梅先生那里,学到了什么呢?

当我看明白程先生如何继承梅先生的“立音儿”技术时,我深深地为程先生的聪慧所折服。

程先生的这个继承,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得已而为之”。程先生的嗓子倒仓恢复以后,声音大不如前。过去,京剧的调门都很高,“立音儿”唱法唱高音,用力全在丹田,也就是小腹部位,嗓子几乎没有负担。对于刚刚恢复嗓音的程先生来说,这是个理想的发声方法,可以让他能够比较长时间地连续演唱。二,也是一种对声音的审美追求。当时京剧环境比较好,程先生个人修养和熏陶也好,对京剧声腔中音高的起伏变化,应对以“倒影式”的气息支持技术所形成的声腔韵味,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追求。如果没有“立音儿”当家,这种丹田支持的气息就不能形成,更没法应用。

不过,这里要着重说明一下。我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够证实程先生的“立音儿”技巧是从梅先生那里师承而来,亦或是本来那个时候的声腔技巧中,“立音儿“是基本方法,程先生学戏伊始就有童子功。我只是从师徒名份上的一种推测。因为就我听到的老的青衣声腔,梅先生的“立音儿”技巧出类拔萃。

程先生更聪明的地方,在于:这个“立音儿”到了程先生这里,不再是“立音儿”,而是“大腔儿”了。“大腔儿”这个名称是我随手拿来的,不严谨。不过没关系,不影响我的叙述。还是那句话,它叫什么的问题,由别人去研究,我只是借用这个暂定名,来阐述我的看法。

对比研究中发现,梅先生的“立音”技术有特点。他的“立音儿”呈脉冲形式,都选在板或眼上。比如前面的谱例,嬴秦两字的五个音,这五个音,用五次气息的冲击,如果记谱标示,赢字在眼上,也就是弱拍,两次“立音儿”,各占一个八分音符,秦字在板上,也就是强拍,有两个八分音符,在弱拍占前一个八分音符。每个音都有冲击音头。而程先生的“大腔儿”,应用“立音儿”技术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运用与“立音儿”相同的气息方法,但不再是脉冲方式的冲击了。而是用气息支撑住乐音,在这些音的间隔,尽量保持平稳,一连几个音形成一个腔儿,都用这种方法来唱,这就是“大腔儿”;与此相对应,有的腔儿,又保持“大腔儿”的模式,但是气息不再呈柱状弹簧支撑,而只是托着声音延续。这种时候,音量一般就会变小。声腔也流露出一种委婉的意味。比如西皮慢板上句“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的听字拖腔:3 3 5 5 6 2 72765566567 66划线部分的腔儿。我把这个,也借一个名,叫“小腔儿”。

概括一下。程先生的“大腔儿”,是由“立音儿”的技术变化而来,而且,用同一个技术要领,形成了另一种声腔的模式,“小腔儿”。

这不得了。一代大家,从这里,开宗立派了。

听程派,有个特别的地方,它的声腔让人不由自主地细听。不像别的流派,说着话儿聊着天儿也能听。秘密就在于,程派声腔,从创派开始,就是利用了刚柔相济,相得益彰的审美原理,着力彰显了细微处的音韵流转。

如果光有“小腔儿”,在细微处人们不会主动去细听。但是,当有“大腔儿”在前,忽而转入“小腔儿”,观众就会不由自主地细听,多神奇啊。这也是人们印象里对程派声腔低回婉转一面感觉强烈的原因。其实,程派不乏满宫满调的“大腔儿”,只是人们对于“小腔儿”印象深刻罢了。

再次概括一下:“小腔儿”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有“大腔儿”的对比;“小腔儿”也是用“大腔儿”的技术模式实现的;究其所以,“大腔儿”是程派声腔的当家技术和当家唱法。可以说,“立音儿”的气息技术成全了程砚秋先生的声腔流派。

推荐1928年程先生的录音,《文姬归汉》中“见坟台哭一声文姬细听”。相传这是程派声腔里演唱难度最大的一段唱。1928年的这个录音,程先生唱五个眼儿,1=E的二黄,后转反二黄。正值程腔流派形成的时候,红遍大江南北。这段唱,那几句回龙,都是“大腔儿”唱法,满宫满调,大气磅礴,就像颜真卿的楷书,笔笔中锋,力透纸背。及至后面慢板唱到:“我输你保骨肉幸免飘零”这句时,已蓦然转入“小腔儿”唱法,有了这种对比,这一句才让人听来感觉格外地酸楚纠结。

程砚秋先生还有一个1953年演唱的录音版本,这个版本后来被用作了京剧音配像的声音,张火丁配的像。这个版本和1928年的录音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前面的导板和回龙已经都用“小腔儿”了。这个变化很重要。它所蕴含的意思,值得很好地探究。

在程先生晚年,因程腔幽咽婉转的风格受到观众的追捧,程先生的声腔里,低回婉转的腔儿多了,那种金声玉振的声腔几乎销声匿迹。一个原因,是因为“小腔儿”处每每获得观众的掌声,剧场效果好,以致程腔风格渐有变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客观存在,那就是程先生晚年气力已大不如前。不再能胜任高亢声腔演唱难度了。然而,这两点却都又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程派声腔早年创立的时候,外界对程腔的音色有个亦褒亦贬的评价——鬼音儿。

鬼音儿,本是在老生唱腔里使用的色彩音色。比如,文昭关伍员的唱段,二黄快原版:我冷冷清清向谁言……爹娘啊……。用以表达人物悲痛的情绪。这是一种老生在高音区用“假声”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作为色彩音色使用很有效果,但是,如果用的多了,听的人会感觉听得很累,不舒服。

传统里,青衣行当用的是“小嗓儿”,不用“鬼音儿”。两者在听觉上很容易区别,音色相差很多。至于两种音色成音的机理,我个人的体会是,虽然都是“假声”范畴里的声音,但“小嗓儿”发声在喉部和咽部都有固定的通道位置,声音都在这个通道内送出。而“鬼音儿”发声比较分散,会溢出那个通道,听来感觉满喉都是声音。

“小嗓儿”声音甜美,而“鬼音儿”就没有那么脆亮。程派声腔创腔初期,很多“小腔儿”的声音都偏于“鬼音儿”。这是因为程先生的声带变声以后,声带粗糙,闭合不好,不能发出“小嗓儿”的声音,无奈只得如此。

我相信,这一点程先生自己也很清楚。所以,程先生才对后学们说,你们嗓子好,不要学程派。其实,这是从对音色的追求出发,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声音的褒贬。并不是说只要嗓子不好的人才来学程派。要知道,我推荐的这段“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程先生唱的是五个眼儿的调门儿,现在很少有人能唱到这么高。回龙板式中,“我文姬来奠酒”的“来奠酒”三个字,用的是梅先生的腔儿,这三字唱得比梅先生的还要美。但那样,已经是程先生倒仓恢复以后的声音了。可以想见,程先生嗓子好的时候,会有多好。当年罗瘿公借债赎出程先生,真是慧眼识才。

行腔风格的追求,晚年气力的衰退,以及尽量回避“鬼音儿”的音色,这几个因素导致程先生晚年的唱法,以低回婉转的腔儿为主了。这种转变,最大程度地回避了“鬼音儿”的音色。前面说过,“鬼音儿”是假声唱的高音。如果腔儿多在中低音区盘恒,声音唱法就会从容得多,自然也就缓和了许多“鬼音儿”的音色特点。

然而真正彻底回避了“鬼音儿”,并将程腔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是程先生的得意弟子赵荣琛先生。

在中国戏剧学院,自赵荣琛先生开始,教授程派青衣就是一脉相承,后来的李文敏,陈琪,直到现在的张火丁,都是赵先生的弟子。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第四届票友大赛的决赛阶段,张关正等几位教授特意表达了对赵荣琛先生的敬意,并指出,程派声腔,以赵荣琛先生的造诣最高。虽然说,现在程派的流传风格迥异,但是作为戏剧最高学府,遴选并保留了最高水准的程派传承,此举功德无量。

赵先生的唱法被学术界称为“亮音唱法”。赵先生年轻时声音很好,声腔也是用传统的青衣小嗓儿行腔。对此,他的老师程先生非常认可。只可惜学成将红,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受了很大的伤害,错过了在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最好年龄。

赵荣琛的师承,很重要的,就是对于“大小腔儿”的继承。赵先生的《荒山泪》久负盛名,常演不衰。脍炙人口的“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听字的拖腔里,前半截用“大腔儿”,后面用“小腔儿”,层次分明,流转有序,相映成趣。类似的谱例还有很多。而且,所有的声腔声音都用传统青衣小嗓儿,加之蓄气深稳,声音甜美松弛之中透出稳健从容。也可以说,赵先生是很好地继承了“立音儿”的气息技术。

当然,赵先生的水袖,身上的功夫,都可说是到了相当的高度。当年,赵先生到天津京剧院教戏,因为大家听闻赵先生身上特别好,连武生都站在侧幕条看教学,观者无不啧啧称赞。现在,张火丁演的《锁麟囊》“朱楼”一折,身段水袖酷似当年赵荣琛,真是满台生花,满堂的彩。

只可惜,这么好的“立音儿”气息技巧,真正传承下来的人不多。好在还有大师们的录音。

(责任编辑: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