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将北京人艺放置于时空坐标中,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维度考量,梳理北京人艺70年“好戏连台、人才辈出”的历史脉络,探讨话剧艺术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中国文艺怎样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铸就新的艺术高峰。
在北京人艺的剧目长廊里,一条鲜亮夺目的贯穿线,就是在现实主义丰沃土壤里追求诗的绽放。
持续9个小时的特别直播,线上线下重温70年经典瞬间;《雷雨》《蔡文姬》《白鹿原》《窝头会馆》等5部经典剧目和导赏线上放送,6500余万人次观众“云端”观剧;《茶馆》一经开票,两分钟内5场演出票全部售罄……202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迎来建院7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唤起人们心中的“人艺情结”,作家、导演、演员、剧院管理者、戏剧研究者与一代代观众共话北京人艺70年的经验和启示。
今年,中国话剧迎来115岁生日。我们将北京人艺放置于时空坐标中,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维度考量,梳理北京人艺70年“好戏连台、人才辈出”的历史脉络,探讨话剧艺术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中国文艺怎样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铸就新的艺术高峰。
以人民为中心,在现实主义的沃土上追求诗的绽放
北京人艺有着光荣的红色传统。朱琳、刁光覃、田冲、郑榕、叶子、于是之等一批老艺术家都来自与延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话剧院团。作为以“人民”命名的剧院,北京人艺自建院起便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70年来,他们坚持为人民讲故事、讲人民的故事。
1951年,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龙须沟》与观众见面,连演55场,轰动京城。这部新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讲的就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排演前,导演焦菊隐让每位演员每天去龙须沟体验生活、写日记,整整坚持两个月。扮演丁四嫂的演员叶子写下十几万字的笔记,扮演程疯子的演员于是之仅为补充角色设定而写的《程疯子传》就有6000多字。戏剧评论家廖奔认为,《龙须沟》的成功与经久不衰,证明了观众们对真正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的文艺作品的喜爱。新世纪初,北京人艺又将目光聚焦在曾经的龙须沟——金鱼池社区,以当时正在开展的改建工程为故事背景,推出话剧《金鱼池》和《万家灯火》,聚焦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危房改造这一关乎民生、人民牵挂的工程,讴歌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从《龙须沟》到《金鱼池》,再到《万家灯火》,跨越大半个世纪的3部话剧,艺术化展现“昔日龙须沟、今朝金鱼池”的巨变。
说到洗脑的作品,我想李白的《静夜思》一定排得上榜。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最开始就会背诵的几首诗之一。那究竟为什么这些作品,能这么轻松地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呢?
开创元代新画风的赵孟頫、绘制出世界名作《神奈川冲浪里》的浮世绘艺术家葛饰北斋、“印象派领导者”莫奈、雕塑大师罗丹……如果你对这些名字耳熟能详,那么你可曾听说过管道升、葛饰应为、贝尔特·莫里索、卡米耶·克洛岱尔?
2019年10月27日对于中国、对于北京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的对外开放,对于外国人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手续政策 。这标志着我国走向国际化又迈向了重要的一步。大兴机场的整体设计美轮美奂,整体的外形是一只凤凰的图案。正是象征着咱们中华民族在经历苦难之后,再次浴火重生。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等,人们在这一天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