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花鼓灯演出照。
颍上花鼓灯节目《鼓乡的春天》在美演出照。
曹树芝(左)、陈玉华演出照。
在安徽省颍上县,每逢佳节,锣鼓一响,当地非遗展演即热闹开幕。在一位手持如花般岔伞道具的领舞带领下,身着艳丽服饰的男女演员们成对扭晃着出场。锣鼓点子忽高忽低、明快紧凑,他们扣着音乐节拍,围绕领舞跳出或轻柔或迅捷的舞步,还频繁变换队形,引得市民围观叫好——这便是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这一民间艺术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素有“淮畔幽兰”的美誉。自2006年颍上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当地民间艺人和专业学校致力于这一非遗艺术的传承发展。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更先后在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登台演出,屡获国际奖项,将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点亮传承之“灯”
我们到颍上县探访时,年过古稀的颍上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华刚结束社区表演团的教学排练。她介绍:在颍上,常有花鼓灯艺人自发筹建民间表演团,每逢县里举办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团间就相互“对灯”(竞演),一决高下。“经过近些年的推广,大伙儿对花鼓灯的热情被重新点燃。除了‘对灯’,花鼓灯已成为群众娱乐健身的日常活动,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