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硬汉杨在葆:一生拍戏不为钱 用命换来经典角色

杨在葆在经典影片《红日》、《年轻的一代》、《从奴隶到将军》、《原野》、《血,总是热的》和《代理市长》里塑造了一系列银幕硬汉的形象,被誉为“中国第一银幕硬汉”,3次荣获金鸡奖和百花奖影帝。杨在葆一生经历了种种苦难,幼年丧父,青年入狱,中年丧妻,晚年儿子患糖尿病,从未向命运低头,最终活成了一个真正的硬汉。

图片

1935年6月25日,杨在葆出生于安徽淮北小城宿州市。在战乱的年代,杨在葆的名字蕴含着父母的美好愿望:葆,宝也;葆,藏也;葆,茂盛也。杨在葆一岁多时,父亲就因脑溢血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姐艰难度日。母亲是对杨在葆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母亲十分坚强,无论遇到什么困苦都不流泪。她很会教育子女,在墙上贴孟母、岳母、七十二孝道的招贴画,给子女们讲忠孝节义的故事。在母亲的影响下,杨在葆从小就养成了坚韧顽强的硬汉性格。

图片

杨在葆从小喜欢文艺,爱看京剧和话剧,在学校里是文艺骨干分子,外形英俊帅气的他经常在学校话剧里演解放军,演“好人”。1955年,20岁的杨在葆顺利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他换了两趟火车,十几个小时到达大上海,叫了一辆黄鱼车,穿过带着烟火气的街巷,晃晃悠悠到了学校。那时杨在葆还没见过电扇,没见过钢琴,也没见过穿泳衣的姑娘,外形健壮硬朗的他被院长熊佛西笑称为“坦克兵”。

图片

上大学对杨在葆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学费对于家境贫困的他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读了一年书以后,杨在葆看到母亲和大姐的生活压力太大,大姐还要养育几个孩子,有了辍学的想法,向学校提出退学去找工作。老师坚决不同意,并给他的大姐写信,说你弟弟是个很有前途的人,怎么能退学呢?

图片

大姐也坚决不同意弟弟退学,为了弟弟的学费,大姐偷偷背着家里人,把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包括她出嫁时最好的丝绸衣服。母亲也去干搓麻绳、纳鞋底等手工私活,换取微薄的收入为儿子交学费。老师也为杨在葆争取了两元钱的特困生补助费,心存感恩的杨在葆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他说:“我一岁就没了爹,这四年大学能够读下来,是政府用人民助学金培养的我。”

图片

杨在葆回忆起如烟往事,有太多的感慨,说母亲的爱刻骨铭心。母亲去世后,杨在葆在母亲的墓上刻下碑文“历经千辛万苦不曾弯腰低头”,以此纪念伟大的母亲。1959年,杨在葆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当演员。1960年,杨在葆在影片《红日》中饰演农民出身的连长石东根,从此走进大银幕,开始了艺术之旅。之后他又出演了《年青的一代》、《这是我应该做的》、《白求恩大夫》、《江水滔滔》、《大刀记》等影片。

图片

1979年,杨在葆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重点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罗霄将军,这是他演艺生涯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当王炎导演决定由杨在葆扮演罗霄将军时,杨在葆既高兴又不安,对自己能否演绎罗霄将军非凡的一生毫无把握。上影厂领导表示反对:“不行不行,杨在葆这个人在生活中太随便了,没有将军的风度和气派。”杨在葆也对导演王炎说自己普通平凡,缺乏大将的风度。王炎说将军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概念化的外壳,让他“千万不要演,不要拿架子,越平常越好”。

图片

杨在葆放下了以往表演的套路和模式,投入了饱满的激情,将罗霄从一个小奴隶到红军将领的成长之路再现在大银幕上,表演粗犷而又不失细腻,让观众难以忘怀。杨在葆演完《从奴隶到将军》后,接到刘晓庆给他打来的长途电话,请他在《原野》中饰演仇虎。杨在葆一直很喜欢曹禺先生的《原野》,在赶往东北的火车上一口气看完了剧本,特别兴奋,有了创作的冲动。

图片

杨在葆做了造型,拍了样片,大家特别满意,觉得他演得很好,人也很帅。杨在葆比刘晓庆大16岁,合作很愉快,他说刘晓庆把女主角花金子演活了。《原野》完成于1981年,但1988年才公映,一面世就引起巨大轰动。杨在葆成功塑造了集正气、流气和匪气于一身,粗野刚烈、勇于反叛的人物仇虎,得到了业内同行和专家的肯定。刘晓庆说:“这个戏,曹禺先生就是为杨在葆写的!”

图片

1981年,杨在葆在北影厂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饰演金东水,合作的是刘晓庆、李秀明、张金玲等当红明星们。1982年,上影厂开始尝试拍电视剧。杨在葆在秦怡、康泰的鼓动下,导演了3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这是他第一次当导演,“感觉很愉快,跟玩儿似的。”可是他以后又导了几部戏,就感到很累,还是当演员轻松。

图片

杨在葆导演《上海屋檐下》时,北影厂邀请他主演《血,总是热的》。1983年,杨在葆在电影《血,总是热的》饰演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厂长罗心刚,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杨在葆多次下工厂体验生活。《血,总是热的》上映后,使许多身处困境的改革者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影片中杨在葆在千人大会上的泣血演讲令无数国人流泪,获得了第4届金鸡奖影帝和第7届百花奖影帝。

图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杨在葆拍电影是没有片酬的,只拿工资和北影厂发的每天1元2毛钱的补助,还要给患尿毒症的妻子治病,养活两个孩子和岳母,穷得没有上台领奖的衣服,就在北太平庄地摊上花1元零5分钱买了一件黑色短袖T恤衫,穿着这件衣服上领奖台风光了一下。

图片

80年代中期,杨在葆看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安徽带来的变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兴奋。他小时候家乡很贫穷,当年淮河上流传的一首歌中有一句词是:“家家烙饼卷鸭蛋。”那就是最好的生活了。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杨在葆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1985年导演并主演了《代理市长》,这是他一生中最代表自己真实思想的电影,获得第9届百花奖影帝。

图片

有好几次,杨在葆打车或买东西时,被影迷认出来,不收他的钱,说年轻时就爱看杨在葆的电影,这让他觉得很温暖。杨在葆坚决不肯拍广告,因为有很多广告水分太大,他不能做对不起观众的事情,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母亲从小教给他的做人道理是:“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杨在葆几十年没有走过穴,那会儿他缺钱,很多人劝他上台说一说台词,钱不就来了?他说不行,电影不像卖猪肉,割下一块就可以去卖。表演不能这样,太不尊重艺术。

图片

多年来,杨在葆远离了演艺圈的浮躁与喧闹,一直不愿接自己不喜欢的角色,拒绝拍摄那些远离生活的戏,整整20年没有拍过电影。他说:“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文艺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市场大潮面前,我没有办法,但我同流却绝不合污。”

图片

杨在葆与第一任妻子夏启英是青梅竹马的情侣,他们是高中和大学同学,从上戏毕业后就结为夫妇,婚后有一儿一女。1971年,杨在葆从“荧幕硬汉”沦为阶下囚,36岁的他觉得人生灰暗,为了不连累家人,与夏启英提出离婚。善良的夏启英拒绝了离婚的要求,在杨在葆身陷囹圄的数年间,一人扛下了家庭重担,直到杨在葆出狱。

图片

夏启英积劳成疾患了尿毒症,杨在葆下定决心,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妻子的病。夏启英躺在上海的医院里,杨在葆在北京拍戏,经常拍完一整天的戏,飞回上海,晚上在医院陪伴妻子一通宵,第二天一早又飞回剧组。1984年,杨在葆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双料影帝时,夏启英已经去世了。他取了珍藏的一缕头发,和两块奖牌一起放进了她的骨灰盒里。头发是妻子重病时,杨在葆帮她梳头时掉下来的。

图片

发妻病故后,杨在葆经人介绍和八一厂青年演员陈丽明缔结良缘。他们刚认识的时候,杨在葆说:“你这么好的条件,又没结婚,而我可是个‘处理品’,还带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陈丽明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人,跟着你踏实!”陈丽明比杨在葆小22岁,给50多岁的杨在葆又添了一千金杨小卉。

图片

杨在葆和陈丽明相敬如宾,感情非常好,记者问他有什么秘诀,杨在葆说:“夫妻之间,只能是我爱你,不能是我爱我。”两口子都想着为对方付出奉献,不计回报,这日子就能过得长远。前妻去世后,杨在葆一直照顾着前岳母的生活。他每月的工资都拿出一部分给老人家做生活费。他说:“别说是岳母,就是一个保姆我也该养她一辈子的!老人就一个女儿,女儿不在了,我这个儿子还在。”

图片

图片

杨在葆欣慰的是,陈丽明非常善良,理解他的做法,对他的前岳母和前妻所生的子女都非常好。前妻的子女有什么事不跟亲爸说,都跟后妈说。杨在葆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非常孝顺。杨在葆去上海开会住在女儿家时,房里开着空调,可能是怕他着凉,女儿轻轻走过来给他盖被子,让他很感动。

图片

1996年,杨在葆的儿子杨冶天也患上了尿毒症,杨在葆不惜一切代价给儿子治病,杨冶天终于战胜了病魔。杨在葆认为儿子是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在阴阳界上不知道走了多少回,却总是乐呵呵的,他特佩服自己的儿子。记者采访他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请你去一个世外桃源,只是你不能带上你的家人,你去吗?”杨在葆回答:“我哪也不去。丢下夫人、孩子,还有钟情的艺术,此生还有什么意思?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也不能搁下我的爱、我的家!”

图片

杨在葆60岁从上海电影制片厂退休后,定居在北京。他给退休生活做了规划,每天健身、读书、练书法,还学会了用手机上网,刷微博玩微信,追赶时尚的劲并不比年轻人差。杨在葆的书法作品颇见功力,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他还是诗词爱好者,创作了大量诗词。杨在葆晚年与书画诗词作伴,精神上是丰沛充足的。他说:“老年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豁达的思想。要有事可做,多做善事,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去试着做,大到家庭事业,小到修修补补。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才会真的快乐。”

图片

杨在葆一辈子尊重艺术,不忽悠观众,用几十年的艺术生命为中国男人树起了“硬汉”的形象。为了表彰他为中国电影界做出的巨大贡献,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杨在葆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的荣誉。

图片

2021年2月13日下午2点,著名表演艺术家杨在葆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消息传出后,引发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怀念和哀悼。刘晓庆发文哀悼:“原野上的仇虎走了!杨在葆大哥去世!电影《原野》合作,终生为师为友,大哥一路走好,花金子叩别,泪飞如雨。”与杨在葆合作过《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著名演员张金玲悲痛地说:“在葆走了,我就像天塌了一样。愿在葆老师一路走好!”

图片图片

杨在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人民艺术家,他忠于国家和人民,历经坎坷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我们看到了老艺术家的风骨,人民真正需要的艺术家就是杨在葆这样的。

图片

最后用杨在葆1979年写下的白话自勉诗作为文章结尾,这是他85年人生的写照:“莫徒有虚名,莫做行云浮萍。已有的只是过去,未获的尚在征程,不可稍停。挣脱世俗羁绊,鄙视粉饰花红。浮云易成梦,瓶花瞬间凋零。铸心中,前行,前行,无止境。人生路难行,立大志大勇,百折不回,风吹浪打,信步闲庭。 ”

图片

(责任编辑: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