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分别为电视剧《人生之路》中由陈晓饰演的高加林、由李沁饰演的刘巧珍、由王天辰饰演的高双星、由张嘉倪饰演的黄亚萍
嘉宾:李京盛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电视剧《人生之路》艺术顾问
竹子著名编剧,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电视剧《人生之路》文学顾问
采访:邵岭本报记者
经过近六年的筹备、打磨与拍摄,上海出品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于本周一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该剧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又在《人生》结尾处续写了高加林后来的人生之路。
1982年,《人生》首发于《收获》。当年的10月7日,《文汇报》以三篇评论首先发起了关于《人生》的大讨论(见“延伸阅读”),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如今,当屏幕上的高加林在新世纪后的上海开启他新的人生旅程时,又将在观众中激荡起怎样的涟漪?
电视剧开播之时,本报独家对话两位深度参与剧本创作全过程的专家。
高加林的故事四十多年后依然不过时,这是今天续写《人生》的重要基础
文汇报:1982年,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首发。小说的最后一章,在“第二十三章”旁边特意做了标注:并非结局。时隔41年,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对于高加林、巧珍等诸多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续写,从某种程度上似乎正是对“并非结局”的一种呼应。怎么理解写在书页边上的“并非结局”?今天我们又为什么需要续写《人生》?
竹子:路遥笔下的“并非结局”应该有这样的涵义,即人生是不可预料的,是未知的。《人生》讲述的只是高加林人生的一个阶段,并非全部。从客观上说,这的确给续写留下了空间,因为小说不是大团圆结尾,许多读者就会想象人物最后的归宿。
《人生》甫一问世,就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可以说是每一个看《人生》的人,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路遥写高加林经历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但他不是为了写苦难,而是要展现如何将苦难化作动力,虽然只是一个中篇,但是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时至今日,高加林的故事仍然能够给很多处在迷茫中的年轻人以安慰和力量,所以四十多年来依然不过时。这是我们今天续写《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李京盛:说到《人生》的影视改编,我们会首先想到由吴天明导演、周里京主演的同名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上映的时候,大家仍然沉浸在小说带来的兴奋和感动里,可以说电影提供了一个在大银幕上再次感受故事魅力的机会。而今天,高加林的故事将面对两代受众,即故事所发生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他们的下一代,我相信这将会是另一种奇妙的感受。
从续写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来说,一方面,对于电视剧而言,原著十多万字的体量是不够的,需要增加很多内容。编剧采取的策略除了丰满原著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从《人生》结尾处展开后续的故事,即在时代的浪潮中,高加林和巧珍会如何续写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这样一种依托于原著提供的人物和故事线而展开续写的策略本身是具有创新性的,符合大家期待的。这不仅因为原著当年所引发的轰动在今天仍有历史的余绪,也不仅因为原著本身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更因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让我们可以把人物的性格发展规律、情节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给故事的主人公们续写后十几年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其结局。
与原著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物命运
文汇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人生》这样一部经典作品进行续写,无论是故事的走向还是人物的结局,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比如是否和原著贴合,是否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等。在两位看来,续写面临的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或者说,续写想要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竹子:剧本对于《人生》的续写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依照原著构建的人物关系,同时后半部分的情节线和高加林的人物走向、人生态度,与原著为其赋予的精神底色必须一脉相承。这个精神底色就是对困难绝不屈服,对改变命运怀着强烈的渴望。
事实上,高加林的身上是有路遥本人的影子的。路遥出身于陕北一个非常贫穷的山沟里,后来被过继到伯父家,就是一个家徒四壁的空窑洞。他曾经在《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等小说里把人的饥饿感书写到了极致,那是有他的亲身感受在里面的。到了《人生》所书写的阶段,面对的则是精神上的饥饿、苦闷和挣扎,“走出去”是他心底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看到高加林虽然渴望爱情,但是对他来说,理想是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导致他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他回到高家村之后内心所遭受的煎熬,更多的不是因为失去了爱情,而是因为理想受挫。
这也是为什么在剧本阶段,一开始有人提出要让高加林和巧珍再续前缘,我表示反对。因为这不符合路遥写《人生》的初衷。人生不可预测,同时人生也无法回头。路遥在这部小说里很好地诠释了柳青的那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高加林来说,那些紧要处就是每一次面临理想和现实——包括爱情——之间的矛盾时他所做出的选择。一旦让他在后半部分继续和巧珍发生情感关系上的纠葛,也就失去了选择的况味。
当然这样也给续写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原著中的情感故事是集中在高加林和巧珍身上的,到上海之后,高加林的生活焦点发生变化了,如何处理?另外,高加林没有读过大学,他是怎样通过层层考核进入编辑部的?他又将如何适应城市生活?这些都需要在续写中对情节进行充分合理地设计和编织。从结果来看,可以说经过编剧和导演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令人满意的。
李京盛:续写《人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来自于,每一个读者对于高加林都有自己的理解。应该说,高加林是一个有局限的人,《人生》所写的,正是在特定年代下那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写他们面对时代机遇时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的局限。该如何看待这种局限?有些人认为他忘恩负义自私自利,不配拥有美好人生和远大前程;也有人能够看到这种局限背后的时代因素,会对书中的人物报以同情,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都能够走出各自的局限,拥有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站在今天的角度,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认知。今天的我们,应该更能够认识到高加林身上的复杂性。身处于当时那样一种环境,他有他的抱负,也有他的挣扎,他有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产生的落差感,也有不断寻求出路的勇气。当爱情和前途产生冲突时,如何选择,本身就是人生一个巨大的难题。简单地把他看作是一个一心向上爬的负心汉,有违原著小说的主旨。
从结果来看,续写内容可以说符合原著的精神气质,符合人物本身所具备的那些性格命运的发展走向,也符合我们这十几年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过上美好生活。
文汇报:也许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续写给了人们一个重新理解高加林的机会。而高加林后面的人生,可能是路遥本人在当时也想象不到的。
正如前面李京盛老师所讲到的,从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到将近40集的电视剧,除了续写之外,主创还对原著所提供的故事进行了丰满,不仅加入了一些原著中没有的内容,还为后来的故事发展设定了一些伏笔。其中有一处设计非常耐人寻味,就是把原著中高加林被村支书的儿子顶了小学教师名额的情节,改成了高双星冒名顶替高加林去上大学。
对于这样的改动,两位怎么看?
李京盛:这样一个改动,可以说既有艺术考量,也有现实基础。
艺术考量是指,原著中的情节置放在中篇小说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电视连续剧来说,它不具备继续发展的延展性。所以必须设计一个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时空的情节,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一个伏笔。冒名顶替事件会不会真相大白?如果真相大白,高加林和高双星会如何面对?这将成为《人生之路》在前半部分留给观众的一个巨大的观赏悬念。
同时,这样一个情节设计,也更加突出了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人们对于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追求新生的渴望之强烈,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这也让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
现实基础是指,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确实真实发生过,我们都在新闻里看到过。这样就使得续写有了更加真实的现实维度,也让作品有了往下续写的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更具有冲击力的矛盾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减少剧透,我在这里仅仅引用剧情简介中的话,就是高加林在靠着一支笔走进大上海之后,得知了冒名顶替事件。面对被偷走的人生,他仍然努力奋斗,重新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得人物的精神底色与原著一脉相承,而且也是《人生之路》教给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是我们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一种文学表达,让作品拥有了正向的价值力量。
教人学会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与挫折,这本身就是文艺作品应该具备的功能。《人生之路》亦尝试给出自己的解答,对于高加林和高双星,处理得都很高级。我们常常说,重要的是向前看,向前走。如何做到向前看、向前走?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然后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用自己的诚实和努力在未来的人生中弥补遗憾。
可以说,冒名顶替情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剧集好看,也是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同时它也映射了社会发展历程和时代景观成像,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能够脱离时代进步,而是汇入时代洪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比起他们的上一代,会有更宽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理念来认知这一点,会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高度去化解历史带来的遗憾。
竹子:关于冒名顶替这个情节,最开始有过让高加林在得知真相后决心狠狠报复对方的设想。但是我提出来,这样一定会对人物塑造造成伤害。他可以愤怒,也应该愤怒,但是按照路遥在《人生》中对高加林的刻画,他不会报复。因为这是一个正直倔强又骄傲清高的人,这样的人会反抗命运的不公,但不会选择报复。事实上,报复也不能补偿他被偷走的人生。
最终的改定样貌,大家可以在相关剧集播出的时候看到。在我看来,高加林在第一时间的反应,和他最终选择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一个圆形人物的复杂性,非常具有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信《人生之路》带给观众的,更有对走好今后每一步的引领和启迪
文汇报:的确,一个人的品质到底怎么样,必须放在一定的人生长度里面才能看得出来;而时代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所有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这大概也体现了今天我们续写《人生》的必要性。
说到时间维度,我们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集中涌现出了一批年代剧,从《人世间》《风吹半夏》到《我们的日子》《情满九道弯》,不断丰富着年代剧的类型内部,也不断撑开年代剧的表意空间,其中既有朴素真挚的怀念,也有时代浪潮的回响。而《人生之路》正是在这个脉络上最新结出的一颗果实,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年代剧提供了最新的样本。
李京盛:年代剧为什么在近期成为一个创作热点,可以从艺术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分析。
艺术层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年代剧都力图回归国产电视剧曾经的叙事传统和题材传统,即娓娓动听地讲述故事,引导观众去发现生活中感动人心的点滴细节,去捕捉人们在日常所酝酿出来的情感瞬间,去感受平凡岁月沉淀下来的人生况味。这曾经是国产电视剧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但是这些年我们的一些创作过于追求感官刺激,过于追求快节奏、强情节,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似乎都越来越不善于在细水长流的平凡普通中去发现那些值得珍惜的闪光点。但是,不善于不代表不需要,甚至恰恰相反,不善于才更需要。最近这一批年代剧,正是满足了观众想要慢下来、静下来的需求,并且在艺术质量、故事角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提升。
社会层面,年代剧展现了过去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观和精神风貌,在不同年代的对比中,首先会看到社会的进步,并且体悟到进步背后整整一代人的奋斗过程,一方面会让亲历者对自己曾经的奋斗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会让年轻一代受到激励和鼓舞。由此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大发展,更累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仍然可以滋养今天的我们。
回到《人生之路》,它所依托的《人生》虽然只是中篇,却是一部叩问人生意义的大作,其探讨的力度和深度,在今天许多流行作品中是缺失的,但又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渴望和呼唤的。我相信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和缅怀,更有对走好今后每一步的引领和启迪。
延伸阅读
41年前,关于《人生》的大讨论由《文汇报》首先发起
◆路遥同志的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为追求个人愿望的实现而不懈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小说所反映的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冲突,个人愿望与爱情的矛盾,都是青年生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因此,分析《人生》中的主人公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所作的选择及其失败的原因,对我们青年颇有教益。
——摘自曹锦清《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
◆一个崭新的青年农民形象,从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小道上向我们走来。他,就是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使我们为之耳目一新。
◆令人激动的是,高加林不仅对于新生活有美好的愿望,更透发出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小说描绘了主人公面前的重重阻力。这使我们从偏僻乡村的一角,看到了现代化的车轮在乡间小道上启动的艰难性,看到了落后的农村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更激发出我们变革的强烈愿望。这正是《人生》的现实主义力量所在。
——摘自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
◆她(刘巧珍)是美的,不光外貌美,心灵、行为更美。作者在全篇虽然只花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笔墨直接描绘她,可是却写得入情入理,细腻、逼真、感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幕小小的悲剧,这是一曲破灭了的爱情的悲歌,然而又是一曲美的赞歌,纯正爱情的颂歌。刘巧珍的爱情失败了,但她那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恋爱观却胜利了。
——摘自邱明正《赞巧珍》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