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也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纪录,此前从未有人征服过这条“死亡之路”。
196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消息《人类第一次战胜珠穆朗玛峰北坡天险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报道中写道,“年轻的中国登山队的三名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珠穆朗玛峰北路攀上它的顶峰的创举……他们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从西方登山界一直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北坡登到了它的顶部。”
196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
登顶珠峰之难,就犹如当时中国的内外交困,成功登顶,是对国民信心的极大振奋——我们无所畏惧!我们无坚不摧!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登顶的最终意义,在于“信心”,就像有人说的,“强国之路,在身,更在心!”
1960年登顶珠峰后,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登山事业停滞了十几年。直到1975年,我国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珠峰登山、测绘、科考行动。1975年5月27日,我国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女),再次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首次在珠峰峰顶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197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
在此之前,珠峰的高度数据一直被外国的测量“垄断”。测定珠峰高度,是认知自然的过程,是对科技水平的检验,是人类的又一次自我挑战;而作为属于中国的山峰,自然也该有属于它的中国高度。
构建冲突:如何让登顶动机“戏剧化”
重新翻阅中国最早的两次登顶珠峰的历史记录,人们都会被深深打动。不过,对于走进影院的绝大部分观众而言,他们对那段历史也许并不了解多少。电影如何戏剧化还原、如何在两个小时内打动观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如何以“好看”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登顶珠峰的那种迫切?只有观众理解了这种迫切,才能理解人物的生死抉择。
《攀登者》的剧情梗概虽然谈及1960年、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但它的整个叙事重心放在1975年。1960年的登顶,仅是在开篇几分钟,以精彩的动作戏和特效戏做一个引子。随之,编剧就放大了一个矛盾:因为缺乏影像资料,国际社会并不承认中国的这次登顶行动。
这个虽有历史根据,但并非电影呈现的那样戏剧化。电影是艺术创作,允许适当的夸张和虚构。编剧这样处理,是构建矛盾、制造冲突的需要,也是刻画人物的需要。
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1960年的登顶遭到西方界质疑
暑期档的喧嚣已过,虽然176亿的票房再创新高,还诞生了《哪吒》这样的全民爆款,但给艺绽君的感觉是,好电影太少了!估计大家也是一样,在二刷、三刷《哪吒》之后,还有什么理由能让自己买票进影院呢?
由杨雷执导的现代都市情感轻喜剧《一席之地》将于10月2号,在北京77剧场上演。《一席之地》由北京妙不可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出品人朱春生、制作人呼延克图、执行制作人史红岩、监制赵晖。
创下49亿票房神话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片尾的彩蛋想必让不少观众期待一个更庞大的“封神宇宙”的展开。眼下,中国神话史诗大作《姜子牙》正式宣布定档2020年大年初一,并发布定档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