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从《人民日报》的两个头版解读电影《攀登者》(2)

从《人民日报》的两个头版解读电影《攀登者》(2)
2019-09-29 22:46:56 澎湃新闻

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也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纪录,此前从未有人征服过这条“死亡之路”。

196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消息《人类第一次战胜珠穆朗玛峰北坡天险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报道中写道,“年轻的中国登山队的三名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珠穆朗玛峰北路攀上它的顶峰的创举……他们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从西方登山界一直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北坡登到了它的顶部。”

从《人民日报》的两个头版解读电影《攀登者》

196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

登顶珠峰之难,就犹如当时中国的内外交困,成功登顶,是对国民信心的极大振奋——我们无所畏惧!我们无坚不摧!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登顶的最终意义,在于“信心”,就像有人说的,“强国之路,在身,更在心!”

1960年登顶珠峰后,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登山事业停滞了十几年。直到1975年,我国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珠峰登山、测绘、科考行动。1975年5月27日,我国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女),再次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首次在珠峰峰顶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从《人民日报》的两个头版解读电影《攀登者》

197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

在此之前,珠峰的高度数据一直被外国的测量“垄断”。测定珠峰高度,是认知自然的过程,是对科技水平的检验,是人类的又一次自我挑战;而作为属于中国的山峰,自然也该有属于它的中国高度。

构建冲突:如何让登顶动机“戏剧化”

重新翻阅中国最早的两次登顶珠峰的历史记录,人们都会被深深打动。不过,对于走进影院的绝大部分观众而言,他们对那段历史也许并不了解多少。电影如何戏剧化还原、如何在两个小时内打动观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如何以“好看”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登顶珠峰的那种迫切?只有观众理解了这种迫切,才能理解人物的生死抉择。

《攀登者》的剧情梗概虽然谈及1960年、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但它的整个叙事重心放在1975年。1960年的登顶,仅是在开篇几分钟,以精彩的动作戏和特效戏做一个引子。随之,编剧就放大了一个矛盾:因为缺乏影像资料,国际社会并不承认中国的这次登顶行动。

这个虽有历史根据,但并非电影呈现的那样戏剧化。电影是艺术创作,允许适当的夸张和虚构。编剧这样处理,是构建矛盾、制造冲突的需要,也是刻画人物的需要。

从《人民日报》的两个头版解读电影《攀登者》

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1960年的登顶遭到西方界质疑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